2009年10月22日下午,第四届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全球数字城市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紫金厅举行。会上有来自不同城市的领导者、组织者、数字城市的科学技术体系开发者、建设者,将他们在数字城市的思想理念、科学技术体系以及数字城市实施中的经验进行介绍。以下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的发言。
谢谢主席!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数字城市建设一些体会,今天我在这里看到很多的老朋友、老前辈感到非常的高兴。
我在这里给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市健康发展。我想讲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个讲讲数字城市的建设是我们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节约型国家以及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抓手,也就是说我们的数字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后面两部分我想讲目前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有一些什么样的困境,有一些什么样的难题,这我想结合去年我和赵副部长我们两个出去做了数字城市的调研看到的一些问题讲一讲我们可能遇到的一些困境。最后我想讲讲我们要做好我们的数字城市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说提几点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来讲讲数字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我们知道1998年美国副总统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同样6月份江总书记会见两院院士多次提出数字地球,同时提出数字地球对于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会产生重大的影响。1999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首次数字地球国际会议,李岚清副总理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做重要讲话,同时这次会议通过了数字地球北京宣言。2000年党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明确提出信息化是覆盖全局的战略举措。2006你颁布十一五计划,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国家重新组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这以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战略、规划推动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建设部门开始了推动数字城市的建设。2001年的9月份建设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科院、中国新闻社和广州市政府在广州举办了首届数字城市大会,当时的盛况是非常空前的。我记得那次大会开了四天,不但白天开而且晚上也在开,是十几个论坛,规模是巨大的。更为重要的是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将信息化加入新四化之中,并且摆在工业化之后,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五化。
那么这样我们的信息化工作,特别是数字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短短的不到十年时间我们的工作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记得很清楚2001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建设部组织了一个信息化技术的论坛,我记得当时去了二三十人,我们到了美国硅谷所在地、洛杉矶的一个城市,在这个城市我们在他们市政厅看了他们做的信息化工作,当时我们非常激动也非常兴奋,也非常羡慕,他们的信息化程度非常高,我们不知道走多少年才能走到他们这样的状态。事实上在不久的几年后,我们的数字城市建设也令他们羡慕不已。去年我和赵部长出去看,我们现在投入比他们多,形象比他们好看。而且也的的确确在很多地方为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很了很大的贡献。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后面再讲讲我们的瓶颈问题,比如说资源共享方面我们还存在一些差距。
不管怎么样我们的信息化、数字城市有了很快的发展。那么具体来讲我刚才讲了这么长一串的题目,那么我们数字城市建设怎么样可以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刚才讲了七个方面,首先的的确确我们数字城市的建设是我们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抓手,这理论上有一个探讨,实际上我们简单说一些例子,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在做十一五项目的时候,我们景处长和我们配合很密切,其中有一个题目设计城市的交通环境,有专家做过估算,如果我们城市交通信息化程度更高一些,我们的城市交通能力可以提高40%。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看出来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知道2002年前后北京市机动车总量不到200万,这几年经过我们修了几条路更多是在交通信息化下工夫,现在北京机动车马上到400万,如果没有信息化的管理工具使用,我想交通肯定就不行。
尽管如此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潜力可以做,比如说有些发达国家他们从业人员当中已经有50%以上是和信息相关,50%的从业人员有60%是居家办公,这60%就免除了交通。从这个小小的例子可以看出来由于我们数字城市的建设,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在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发展,我们将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二我们数字城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过程。为什么这么讲?只有一个例子说明问题。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城管系统做完以后,由于系统的建成北京市东城区上访量减少80%,如果我们的管理能够更加的方便老百姓,那么肯定我们的上访会减少,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同样的例子在我们在座很多专家中会碰到很多。
第三点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高技术含量,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否则我们永远是不行的。胡锦涛说我们现在尽管已经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关键的技术、核心的技术我们是不把握的,实际上我们不把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其中有很多是信息技术相关的,那么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制造业的强国。所以说信息化的技术、数字城市技术也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抓手。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因为我们知道很多技术的创新,会带来管理的创新、体制的创新和机制的创新,不管是东城区的案例,还是我们在座很多城市的案例都深有这方面的体会,我也不一一列举。
我刚才还讲到我们信息化、数字城市也是推进我们工业化一个重要的抓手,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们的工业化实际上是希望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做大的问题,更重要是做强的问题。那么怎么来做强我们的工业化?最重要是走信息工业化,就是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地,环境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大家可以看一看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五个方面哪一个方面也离不开信息化。再就是我们的城镇化,今天上午我致辞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然后我在2001年做了一个测试,一个一百万的人口城市达到初步信息化,GDP可以增长2.5%到3.1%,那么可以想像如果说我们的信息化工作,我们的数字城市能够建得更好,我们的管理更加高效,那对我们城市化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同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包括我们城镇布局、产业布局、经济结构布局都需要信息化来支撑它。那么在这方面的效果更是不可忽略的。
再就是信息化也是我们市场化的重要抓手。什么叫市场化?评价一个国家的市场化程度,用现代经济学家的观点有五个方面:首先是政府管理是规范的,首先规章制度是科学的,其次更重要的是公开透明的,如果你不公开、不透明再好的制度都是白搭。第三企业活动是自由的,企业活动是靠市场信息来带动,这要靠什么?靠信息化。第三我们生产的要素要市场化。第四贸易条件要公平化。最后是经济的参数尤其是金融参数要公开、透明。我们可以看到要考察一个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其实都和我们信息化的支撑密切相关。
信息化也是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我们举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9.99美元,中国得到多少钱,这个信息随着不断的公开,我们知道我们是冤大头。因为我们只看到35美分,实际上我们挣了多少钱?我们挣了很少的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的劳动,辛辛苦苦的工作,最后有些不怀好意的人说世界金融危机是由于中国人过分的勤劳,由于中国人过分节俭造成的,我们实际上就拿了5美分,他们把大头拿走了,最后还把金融危机说成是中国搞成的。为什么造成这样的情况?就是信息部公开,同时我们的很多产品没有通过信息的手段在全世界、在国际上打出来。
我说了这么多方面,实际上我觉得就是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个五年计划里面做的决定,信息化是覆盖我们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布局,我们的信息城市也是我们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战略举措。
第二部分讲讲数字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困局,这个问题我不想讲太多,我去年调研的时候发现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比如说我们有些城市在信息化建设中目的和手段很少,本来我们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是为公众服务,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提高我们的行政效率,为企业做好服务的工具,但是很多地方把它做成了形象工程,这是问题的第一方面。同时我们数字城市在建设上,如果能够良性发展,一定要推动我们的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我原来在部里面老说一句话,我说技术创新要推动机制和体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技术创新不断向前推进。凡是做得比较好的信息化在这方面体现很充分。
我还是讲东城区,东城区信息化建设很明显,由于他的技术创新带来管理上的创新,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最后由于管理上的创新、体制上创新和机制上的创新,那么使得技术不断的创新。今天上午我们看的东城区做了很多东西是原来不敢想的事情。
第二点是在资源整合和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刚才讲在美国看的时候,我觉得人家在资源共享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这些制度保障了节约和高效。我当时问你们的数据怎么来?因为数据都放在中央厅,所有的数据必须进样本,这是法律要求。中国不是这样的,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抗洪救灾这么艰难的时候,需要一些数据,我们国家一个部门要向另外一个部门要数据还要给钱,不给钱不给。而且我们条块分割也带来发展的隐患,我们在武汉看到发展规划中规划局和国土局分家,然后很多部门要重建。我知道在他们之前系统接了48个项目,据他们讲如果分成两个还好一点,分成20、30个就不好做了。我今天上午遇到一个市的人说他们国土局和规划局分家了,他们也面临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资源的整合方面和共享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第三点注意创新和投入。因为信息技术发展很快,而且从不同侧面方位发展,怎么样整合?一方面靠企业,因为技术创新往往是大企业创新,我们政府引导和投入也是必要的。
第四点是标准。当时我们做建设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有标准结合,因为我们现在面临16个标准行业都面临实体世界,如果经过这块就面临一个虚拟世界。所以说当时标准司很支持我们的工作,专门把标准单列一项,就是涉及各行各业的标准体系。从全国来看这么多行业,360行、行行出标准我们信息化就会出现很大的。
最后一点是我们的总结,我们的教训总结和经验的交流还是不够。因为我们很多信息建设老是交学费,这个项目交了下一个项目还交,这个系统交了下一个系统还交,我觉得要加强教训总结和经验交流。
第三部分我想谈我的几点想法。2001年建设部科技司牵头编了一个数字城市,当时我们提出八条建设数字城市的基本原则,我觉得今天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说首先我们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其次政府引导。第三要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第四技术方案要建设先进、实用。第五要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资本创新的关系。我们不但要引进而且要创新,我们创新要踩在人家肩膀上创新。第六要处理好创新和市场的关系,我们不仅是要创新,我们不仅要搞出几篇论文,更重要的是用在市场上。第七产学研相结合,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最后一点带面全面带动信息化的发展。我想这会给我们一些参考意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