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星光依然闪耀

??纪念周培源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侧记


9月3日是特殊的一天。

67年前的今天,日本正式签字投降,中国取得抗战胜利。为了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一群忧国忧民的进步学者,在重庆将九三学社的前身——“民主科学座谈会”更名为“九三座谈会”,并最终定名“九三学社”。这是一个值得永久纪念的日子,也是一个缅怀九三学社先贤的日子。

9月3日,由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的“纪念周培源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在同事、学生、亲属的深情回忆中,周老勤于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坚持真理的赤子情怀,高瞻远瞩、务实求真的思想风范,简朴自持、宽厚待人的人格魅力,再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理论物理学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周老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将自己的精力献给了力学与理论物理中两个十分困难的领域:湍流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他先后发表数十篇论文,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周老学生、北大教授武际可为与会者带来了中国物理学界对于周培源科学贡献的评价。

青年时代的周老留学美国,先后求学于芝加哥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是近代中国最早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的两人之一。求学期间,发表3篇相对论方面的论文。其中,博士论文——“爱因斯坦引力论中旋转对称物体的引力场”获得最佳论文奖并受邀在1928年第八届国际数学大会上宣读。毕业后,他转赴欧洲,先后在德国和瑞士师从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海森伯教授和泡利教授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回国后又发表了量子论方面的论文。

上世纪30年代,周老集中研究广义相对论及其在宇宙学研究中的应用,先后发表5篇论文,提出“膨胀宇宙的相对论性”理论;并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修一年,参加了爱因斯坦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研讨班。当时,他正在研究爱因斯坦引力场论方程在各项均匀条件下的静态解问题。在爱因斯坦面对面启发下,他完成了该项研究并撰写论文发表。回国后,周老任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他仍坚持科学研究,发表3篇关于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方面的论文。由于周培源在相对论方面的研究,他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半个懂相对论的中国人”。

1940年后,为了更直接地为抗日战争做贡献,周老毅然将主要研究方向转向应用价值较大的湍流理论。1940年,他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湍流的论文,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1945年,他发表了《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脉动方程的解》,所提出的湍流的解在国际上发展为湍流的模式理论,受到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的高度评价,美国政府因此邀请他参加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科研工作。此后几十年,他一直坚持对湍流理论的研究,从未间断,被著名流体力学家兰磊誉为“湍流四巨人”之一,是国际公认的湍流奠基人。

应当说,现代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应归功于20世纪初从欧美和日本留学回来的一批中国物理学家。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从事实验研究的。周培源以理论研究为目标,不仅开中国理论物理学研究的先河,还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中国理论物理科学家,是中国理论物理学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一位坚持真理、目光远大的教育家

从1929年归国开始,周老一直坚守在理论物理教学一线,直到90岁高龄还在亲自指导、培养研究生。据他的学生、北京大学教授盛森芝统计,听过周老讲课的有数千人之多,受过他直接指导的也达数十人,而在他办学思想熏陶下成才的则以万论计。其中包括一批蜚声中外的著名学者和专家教授,如杨振宁、陈省身、林家翘、钱三强、彭桓武、王竹溪、张宗燧、张守廉、黄授书、胡宁、于光远、郭永怀、傅承义、何泽慧、何祚庥、黄永念等,还和其他大师一道培养了王淦昌、赵九章、钱伟长、李政道、黄昆、朱光亚等。1992年,“国际流体力学与理论物理学术讨论会——暨祝贺周培源先生诞辰90周年”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内外80多位国际知名科学家共同给周老祝寿,九代弟子代表向老师献花,留下了一段桃林芬芳、师生情深的佳话。

周老在高校工作60多年,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和北京大学领导职务,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尽心竭力。 “文革”中,教育是重灾区。看到我国基础教育和科研备受摧残,周老非常痛心。他不顾个人安危,为维护科学真理,捍卫人民教育事业,坚决抵制对相对论的批判以及所谓的对教育战线的“两个估计”。1972年7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周老时对他讲,你回去后要把北大理科办好,把基础理论水平提高。7月20日,周老即致信周总理,分析我国基础科学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变落后状况的建议。10月6日,周老在《光明日报》发表《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点看法》一文,强调加强理科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的观点。他为了国家教育、科技的兴旺发达,呕心沥血,然而却因此挨了不少整。座谈会上,多位与会人员不约而同地忆起这一时期周老与极左派在教育领域所作的坚决斗争。

周老学生、北大教授盛森芝回忆起自己上世纪50年代考入北大时的情形。当时周老任北大教务长,提出了“三严(严密的教学计划、严格的基础训练、严谨的科学作风)、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思想,为学生们的后劲打下了坚实基础。周老提出的教师主体思想、因材施教、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深深印刻在盛森芝脑海中。

“无论就培育人才之多,从教时间之长,以及办学思想影响之广之深,都是我国历史上所罕见。”盛森芝这样评价恩师。

“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

“周老是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如是说。

周培源青年时代正是旧中国战事不断、生活极其困苦的阶段。而他一生又数次常年生活、工作在国外,有数次定居美国、过优越生活的机会,而他从未动过这样的念头。抗战期间,他研究湍流取得巨大成就,受邀参与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二战结束后,该项研究的大部分科研人员被美海军部留下并成立海军军工试验站。但由于该试验站是美国政府的科研机构,应聘人员必须有美国籍。周培源当时明确提出:第一,不做美国公民;第二,只能担任临时性职务;第三,明年(1947年)7月要代表中国学术团体去欧洲参加国际会议,因此只能工作到明年6月末。1947年,国内战事又起,一些亲朋好友极力劝阻他回国,而周老却不为所动,毅然携家眷如期回国。那时,清华给他的年薪是300美元,而美国提供的则是6000美元。上世纪70年代,他率代表团访美打开了中美学者交流渠道之后,曾推荐不少学生赴美交流。每一次学生出国之前,他都要谆谆教诲:“你的事业在中国。”

周老一生始终追求进步。早在读中学时,就因参加“五四”运动被校方开除。“四•一二”事变发生时,他正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了解真相后,他毅然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的血腥暴行。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撤退,他留在清华并担任地下党组织的护校委员会主任,亲自扛着猎枪带领学生彻夜巡逻,保护校园。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周老加入九三学社,先后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常委、副主席、主席和名誉主席,同许德珩等前辈一起,领导九三学社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风雨同舟,为国家建设事业殚精竭虑。

九三学社中央原常务副主席徐采栋是周老的老部下、老朋友。他对周老关心国家经济建设,重视九三学社的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工作深有感触。他介绍,周老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期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就大西南经济振兴问题向中共中央建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相比之下,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却很缓慢。在周老的指示下,九三学社把西南地区作为智力支边、科技扶贫的重点地区,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并提出了《关于建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区的建议》,由周老致函江泽民总书记,受到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建议》主要内容纳入国家“八五”计划之中。另一项工作是就三峡工程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向中共中央提出缓建建议。

三峡工程1992年获得全国人大批准建设,1994年动工兴建,2009年全部完工,历时17年,耗资2,542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关于它的利弊,从立项之初就众说纷纭。本着对国家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1988年,周老在耄耋之年率领182位全国政协委员组成的视察团,对拟建的三峡工程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在综合分析基础上他认为应缓建三峡大坝,并以个人名义直接上书中共中央。当时,关于三峡工程上马有很多反对意见。在全国人代会通过时也出现了近三分之一反对或弃权票的局面。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工程还是上马了。2011年5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其中讲到:“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无疑是对23年前以周老为代表的一部分坚持真理、敢于建言的人们的一种致敬。

当年周老曾尖锐指出:“关于三峡的争论,实质上是要不要科学,要不要民主,要不要决策民主化的问题。”这话直到今天听起来也令人钦佩、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周老不愧是九三学社一代卓越的领导人,是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的杰出代表!

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

周老曾任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力学会、中国外交学会、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国际科学家联合会、世界科协、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等单位和组织的领导,是我国科技界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是为捍卫世界和平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和平使者,是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人民外交家,也是一位大力推进科技普及的热心倡导者。

新中国成立后,为冲破我国被孤立于国际学术组织之外的局面,周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事业。他自1955年起作为中国科协的首席代表出席世界科协历届代表大会。1963年,为打破当时美苏对中国的孤立,向世界介绍我国的科技成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支持中国科协建立“世界科协北京中心”,并以该中心的名义在1964年和1966年先后举行了“北京科学讨论会”与“暑期物理讨论会”,共有近百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科学家参加,周老均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为增进世界科学家之间的友谊,促进与会各国科学事业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革”中,科协工作陷于瘫痪,但周老却是惟一一个可以中国科协副主席身份参与国家和有关方面外事活动的人。因此,他也就成为中国科协惟一代表和外国科技界与中国科协联系的惟一通道。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大门向世界打开。世界各国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和青年学生争相访华。到了北京的客人无不参观北大,周老的外事工作成倍增加。1978年,他率团访问美国与美方达成互派访问学者的协议,开启了中国学者大范围与西方学术交流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周老率团访问美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希腊、英国、新加坡、丹麦、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或参加学术会议,或考察访问并做学术报告,或进行双边会谈,签订合作协议。在这些场合,周老“以其维护世界和平的不懈努力,以其广博的学识、儒雅的风度,高超的智慧赢得许多国家有关人士的尊敬,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杰出贡献。”王志珍如是评价。

周老在新中国成立第二天,就作为科学界代表参加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委员会,后又出席很多以世界和平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活动,向全世界传递中国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意愿。尤其是,1986年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成立,周老任会长,在任期间接待了几十批外国和平团体、研究机构和知名人士的来访,举办了很多和平活动。他曾多次说过:“十亿中国人民是世界和平的坚决捍卫者。”“中国人民要以一个积极的姿态去参加国际和平活动,让世人听到中国人民的和平声音。”周老就是这样一位始终以积极姿态,为捍卫世界和平作出杰出贡献的和平使者。

一位高风亮节、平易近人的人

周老一生简朴自持、宽厚待人。

上世纪80年代,周老还穿一身过了时的“涤卡”装,但却花自己的钱送研究生出国深造。在国外,为给国家节省外汇,他经常乘坐地铁或公交车前往会场。1987年,他把一所600多平方米的祖宅捐献给宜兴市科协作为科普文化活动站;1989年,又同夫人王蒂澂女士一起,把珍藏多年的145幅古字画珍品捐赠给无锡市博物馆,还把政府颁发的奖金悉数捐赠给他们曾经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的单位及家乡小学作为科学基金和奖学金。

徐采栋回忆说:“记得有一次我去他家里,看到他家只有一个长沙发,而且还断了腿,用一块砖头垫着。于是我同政协的同志讲,希望他们给周老换个沙发。政协的同志告诉我,他们早就跟周老提过,但周老坚持不换。”

周培源身居高位,德高望重,却又那么平易近人。他的学生、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超光还记得,一年冬天,他去拜访恩师,出门时,老师执意为他披上大衣。黄超光也不会忘记,老师在带领学生推导完一个公式后总会孩子般狡黠一笑,仿佛在说:“怎么样?是这样的吧!”

提及父亲,女儿周如雁除了怀念,更多的是骄傲与自豪:“父亲是一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做了他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赢得了人民的尊重。一个人能在他过世后近20年还为人们所怀念,这说明他没有虚度此生,父亲应该为此感到骄傲。我们作为后代,更为他感到骄傲。”

“他是一位为大众办好事的人,一位无私的人。这尤其是我们对他敬重的理由。”这是武际可敬重恩师的理由,也是后来人追忆周老的理由。

……

周老的巨幅半身照映衬在红色背景墙上,栩栩如生。他慈祥的笑容,宽厚的眼神似乎在和会场里的每一个人交流。大师已去,但精神永存。九三学社后辈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必将沿着周老走出来的那条为国为民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道路向前、向前……(张于牧、侯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