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副主委、福州市委主委,福州市二医院副院长林绍彬说,食品安全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焦点,许多民众对食品安全谈虎色变,对涉及食品安全的新闻报道或网络传言的反应也是“草木皆兵”。如何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成为各级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除了食品安全法规不够完善、食品监管执法力量分散等主要原因之外,有几个问题不容忽视:
1、食品体系高度分散、差别极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处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依然较为落后,粗放经营、小规模、落后的技术手段仍是食品生产和经营的主要方式。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贮存和消费链条十分复杂,存在着多源头、小规模等问题。我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有40多万家,其中90%是中小企业,很多还是个体小作坊,难以创立完备的质量安全体系。
2、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由于食品行业、监管机构、专家和消费者在对食品安全认知程度、信息公开传播上处于不对称的情况,导致部分企业缺少自律、部分监管者缺少自觉。在消费者层面上则体现出缺少科学合理的自我保护意识,极易听信谣言,造成恐慌。
3、缺乏公益性质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服务。目前食品安全检验成本较高,加大食品生产企业成本负担,也给社会机构及消费者关注的一些食品在做第三方独立检测时遇到困难。
扭转我国食品安全现状,除了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完善相关法规,加大食品安全案件打击力度之外,不能忽视提升中小食品企业安全技术水平、提高公众食品安全认识等在构筑食品安全体系中的作用。为此建议:
1、加大对中小食品企业和小生产者的扶持。要利用好国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减轻食品生产中小企业、小生产者的税费负担。各级财政要划出专项资金或农业补助,发挥食品安全专家作用,指导和帮助小生产者、小企业对食品安全技术进行提升改造,掌握质量安全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良好操作规范,帮助企业升级转型,逐步推动农业产业化,从源头上减少食品安全潜在风险。省质监局免费举办小型微型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的质量安全管理和标准培训班,提供关于食品生产许可办理免费咨询,指导帮扶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
2、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服务。一是要建立以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分析、跟踪、溯源、预警、信息发布、信息咨询服务等为主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系统,为政府监管、企业生产经营和公众消费提供信息服务。二是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基本知识和法律常识,使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成为食品安全的支持者、维护者和创造者,促进依法生产、规范经营、科学消费,不断促进食品行业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三是建立食品安全“红榜”。有关部门在打击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对恪守食品安全诚信企业和个人要利用报纸、网站、微博发布等多种传媒形式予以褒扬肯定,恢复公众对食品安全信心。
3、加大公共检验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整合现有检验资源,建立面向社会、服务行业的公共检验服务平台,提高检验效能、检验资源的利用率和检验结果的共享率,减轻食品行业和农户负担。鼓励高校、研究机构和非营利性组织建立第三方独立检测平台,规范和完善其信息发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