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四川省委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9月29日,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九三学社四川省委被国务院授予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代表颁奖。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沈光明代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参加表彰大会。

九三学社四川省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坚定维护与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反对民族分裂活动,维护社会稳定,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团结进步、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

几十年来,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历届领导班子坚持把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工作当做党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开展了以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九喜合作”(与凉山州喜德县的合作)、“九阿合作”(与攀枝花仁和区阿喇彝族乡的合作)、“九绵科技合作”(与绵阳市的合作)、九广合作(与广元市的合作)等,大力帮助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宜宾兴文苗族自治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十几个州(县)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及所属各市级组织,共派到民族地区服务的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达3000多人次,开展科技、教育、卫生、农业、工业和灾后重建项目210多项,培训各类技术人员5000多人次,争取项目和引进资金、捐款捐物5亿多元,先后已到位资金达3.1亿元。其中,帮助攀西地区彝族乡镇发展意大利无核血橙近1000亩,发展芒果近40000亩,发展酿酒葡萄16000亩,发展石榴17000亩,创造总价值近3000多万元;中药材、烤烟、蚕桑、种草养畜及开发名优系列茶叶,都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帮助制定县级区域发展规划、提出重大建议30余条,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共同致力于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服务是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为国家分忧、为人民解难的实践行动,是作为一个以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参政党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一是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优质高效农业推广项目。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格尔底寺水电站建设项目、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米易立体农业开发项目、攀西地区彝族乡镇意大利无核血橙等果蔬种植项目、北川羌族自治县白山羊和平武黄牛品种资源保护项目等,这些科技惠民项目的开展有力的改善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二是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做好建言、当好参谋。九三学社四川省委积极调动社内外专家力量,与地方政府合作,组织经济规划、污染治理、化学工程、地矿勘探与评价、冶炼等多学科专家深入全省重点县乡调研、考察,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规划。先后帮助稻城、乡城、石渠、新龙、德荣、冕宁等国家级贫困县做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同时,结合四川地质地貌特点,组织社内外专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重大工程的地质评价、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污染治理、稀土开发以及国家大型水电开发、机场道路建设等献计出力,其中包括三峡工程库区典型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等国家、省重点项目60余项。三是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吸引调动资源支持民族地区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及所属的成都、凉山、绵阳、攀枝花、乐山、宜宾、泸州、广元等地方市级组织,坚持为少数民族地区希望小学捐款捐书、捐文体用品,改善办学条件;经常组织医疗专家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医疗咨询、义诊;为基层卫生院(所)提供人员、技术和业务培训。九三学社凉山州暨西昌市委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实施8年的“九喜合作”,先后就派出科技人员600多人次,深入到喜德县城乡,完成农业科技、工业、教育卫生等合作项目81个,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各级领导迅即作出反应,全省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的宏伟战役,先后派出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成员500多人次,前往受灾少数民族地区救治伤员,抢险排险、勘察地质灾害、参与灾后援建,组织各级社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途径向民族地区为主的地震灾区捐款捐物1000余万元,还提出重大建议、咨询意见、提案30余件。九三学社四川省委黄润秋主委,受命担任四川省灾后重建规划小组专家组主要负责人和省地质灾害重建规划专家组组长等多项职务。他多次深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一线灾区调研,并及时向中央和省上提交有关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方面的重大建议、咨询意见、提案等30余份,全部被采纳。其中《四川省汶川“5.12”大地震的基本地质背景、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及对灾后重建的建议》等,得到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长的重点批示,被作为四川省灾后安置点设置、县城及乡镇重建选址的重要依据。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副主委、绵阳市人大副主任王瑜,“5.12”地震后第一时间赶赴北川县,指挥绵阳市有关部门在北川的抗震救灾工作,九三学社绵阳市委立即组织抢险突击队于5月13日凌晨深入灾区,参加抢险救灾工作,成为各民主党派中最先深入灾区一线、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的队伍。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及各级组织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所做出的突出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赢得灾区和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尊重,全省有近100名九三成员获得国家、省、市表彰“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有30多个社基层组织获得“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他们坚持服从大局,服务中心,坚持履职尽责、奉献人民,九三学社四川省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所具有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诠释了当代参政党的真正价值和作用。

几十年来,九三学社四川省委积极贯彻国家民委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精神,按照九三学社中央的要求,把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作为发挥参政党作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民族地区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为促进各民族之间建立团结进步、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出了突出成绩和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