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第六次记者会,6位全国政协委员就“科技自主创新”的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马大龙就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搞好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当被问及高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推动科技创新时,马大龙表示,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该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这里面包括多方面工作。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希望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马大龙说,比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培养的主要是从事医务工作的学生。包括人文教育,社会教育,还有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都安排了相应的课程。另外也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有所加强。
对于记者提出的基础科学研究的地位问题,马大龙指出,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一个源头,也是整个科技工作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做好基础研究,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社会风气浮躁的环境下,做基础研究需要长年累月,甚至几代人的积累才有可能取得重要成果。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研究,没有这样的积累,国家的原始创新,国家的科技不可能得到发展,不可能有“可持续性”的基础。
在回答如何做好基础研究时,马大龙认为,一是要进一步改善科技环境建设,创造更好的科技环境来加强基础工作,防止浮躁情绪,提倡扎扎实实、按照科学规律开展基础研究;二是加强人才培养。要培养有独立精神、批判精神的人才;三是在人才评估上面进行改革。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问题,马大龙表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确实存在过低的现象。他认为从大学、研究所两个角度来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动力不足;二是活力不足,科学家往往过度追求一些奖项,对成果转化工作不重视,现在的一些政策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也是不利的。希望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方面和动力方面能够有一些新的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张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