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他参与的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等几十个奖项;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二个成藏理论-向斜成藏理论:他主持石油勘探部署期间,在松辽盆地向斜区和深层天然气、海-塔盆地、外围盆地均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为储采比急剧下降的大庆找到了数十亿吨的储量;他率领的九三学社大庆市委富有创新的工作方式,把300余名九三社员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2011年1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吴河勇参与的“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集体奖),这是继2008年1月吴河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后又一次获得国家级奖励。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掌声如潮。
“我为祖国献石油”——对责任最忠实的坚守。
在新中国科技史上,有两件大事载入史册:一件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另一件就是大庆油田的发现。
如今,石油价格依然牵动全球神经。不论是国家经济建设,还是百姓日常生活,对石油都越来越渴求。在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上,作为中国石油工业最主要的油气生产基地,毫无疑问,大庆油田担子最沉重。
黄汲清、杨继良等老一辈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者为发现大庆油田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作为一个开采了50年、已采出20多亿吨原油的资深油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储采比长期低位徘徊,油田已经呈现出疲惫的迹象。到上个世纪末,大庆油田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勘探并没有突破性进展。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面临低低产、低丰度、无整装储量上交,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海拉尔盆地和外围盆地亟待实现本质上的勘探突破。原油产量从5500万吨高峰下滑到4000万吨,在国家对石油需求迅速增加,在4000万吨高产水平上能否稳住,实现持续高产稳产,对于大庆的勘探开发人来说是世界级的难题。
当今世界,高产稳产的“百年油田”还从来没有过。20年前曾有人预言,大庆油田也将和俄罗斯的巴库油田一样,不久就会因为石油的枯竭成为一座废弃的城市。
历史的目光再次聚焦大庆。
1998年到2002年,大庆的储量上不去,产量一落千丈。吴河勇临危受命,被安排主持大庆的勘探部署业务工作。他和同事们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石油勘探的目标在地下几千米,像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黑箱”,人们常说“上天容易入地难”,怎么保证油井准确打入有开采价值的油层?怎样确定不同性质的油层岩性以采取相应的配套技术?
吴河勇是一个被称为“堵枪眼、打硬仗”的攻关队长。1984年在大庆石油研究院毕业才半年,他就做了专题研究项目长,一年后又担当了把松辽盆地三个勘探项目合并起来的总项目长,这可是一个常规上没有15年以上工作经验无法胜任的岗位!
吴河勇在“七五”期间,带领项目组实现了松辽盆地油气勘探的重大进展,并使西部扶杨油层天然气勘探实现了零的突破。“八五”和“九五”期间,在松辽盆地东部石油勘探和深层天然气勘探认识和成果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盆地东部实现了8亿吨含油区连片,并使东部成为总储量超过13亿吨的世界低-特低渗透油藏。而2002—2007年他指挥的松辽盆地中浅层精细勘探成功率创历史最高水平,找到了发现了敖南、徐家围子和太东等八个5000万吨级储量规模和古龙等三个亿吨级储量规模储油区,大庆探区2005年开始实现提交三级石油储量均超亿吨。深层天然气勘探也在2002年从徐深1井开始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5-2007年提交天然气探明储量超2000亿方,形成了3000亿方的储量规模,已成为中国东部天然气勘探的最大发现。在海拉尔盆地从贝16井开始发现了苏德尔特等高产、高丰度含油区,并已提交了整装超过1亿吨的探明储量。在蒙古塔木察格盆地在塔南西部等地区找到了以19-34井等高产井为代表的高产富集区带,并发现了大面积岩性油藏,实现了SOCO公司勘探13年没有想到的重大突破;外围盆地也在大三江地区的方6井实现26年来的历史性突破。在世界上创立了被第二个石油成藏理论“向斜成藏理论”,是传统“背斜成藏理论”之后的最重大突破,解决了“背斜成藏理论”长期不能解决的 “低-特低渗透”油藏的成藏机理问题,专家认为这一理论开辟了向斜区找油理论基础,可以使世界石油勘探潜力提高约一倍。2010年大庆油田获得国家特等奖(集体奖),在上报的网络评审稿就是由“高含水后期精细挖潜;聚合物驱深度开发;向斜成藏理论及有效勘探;地面系统降本增效”四部分攻关技术组成。发明了测井—地震—地质的三阶段、九步骤反演方法》,地震反演思想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为精细勘探指明了方向,使大庆的勘探呈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为大庆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从野外地质工作基础做起。带领攻关队行程近一万公里,踏遍了大、小兴安岭地区, 填补了外围盆地研究中的许多空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新认识,确立了资源量大的盆地作为主要勘探目标的战略方针。
他坚持深入现场。一次,他脚骨折,疼痛钻心,头天晚上又写了一夜统技术总结阶段报告,就是这样,第二天也要由同志们搀扶着上现场。脚肿得鞋都穿不上,只好剪开一双特大号的布拖鞋,拖着上井场。
他既有扎实的地质基础,又积累了丰富的现场钻井、录井、试油、压裂经验,具备复合型人材和现场突发事件决策能力。例如在茂16井压裂前测试时18根管柱17根是水,他在现场经对测井曲线和水质判别,认为是泥浆所致,果断指挥继续施工,获得了工业油流;他还成功指挥和监督了江心岛钻井会战和头台试油压裂会战。他所学知识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创造了利用地震振幅乘时差法进行砂岩予测,在早期没有地震反演时就获得了成功;独创了利用比值法进行探井老井复查中的二次综合解释,使三站、四站、五站、太平庄原认为都是水区的探井获得了新生,实现了东南隆起区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
他是科技创新的带头人。他主持的科技攻关项目《海拉尔盆地油气聚集规律与勘探突破方向研究取得了六项创新认识,带来了勘探思路的转变,为海拉尔盆地储量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他带领攻关队开展《徐深大型气田发现的地质综合研究》多学科联合攻关,取得了五个方面的创新认识,为徐深气田的发现和获得规模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组织了松辽盆地整体研究:为重新认识松辽盆地,发现勘探新领域,实现老探区挖潜,建立了大型陆相坳陷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担任大庆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关键技术研究重大专项——大庆外围盆地优选区和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研究第一负责人,转变了勘探思路,实现了外围的历史性突破,被专家评价为创立了中小型盆地的勘探理论,实现中国陆上战略选区最重大的突破。
他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
攻关会战的时候,吴河勇总是彻夜鏖战。那时一年的365天中,有100多个夜晚,他都在办公室里通宵达旦。在大庆油田人事部就有一段他二周工作的写实记录,看过的人无一不为之感动,称他是“年轻的”科技铁人“。
寒来暑往,雨雪风霜,经过20年的艰苦鏖战,终于彻底搞清了油田地下储藏情况脉络,为大庆油田的稳产提供了保障。
如今,大庆油田奇迹般的实现了5000万吨—4000万吨稳产,这奇迹的背后,就是吴河勇及无数石油科研人员的心血和付出,是他们用聪明才智,改变了这个油田的未来。
吴河勇出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是中国地质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先后主持并组织完成40项省部级、公司(局)级科研项目,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市局级特等奖4项,市级一二等科技进步奖11项。他先后在国际、国内期刊发表论文49篇,其中国际会议论文3篇,著书2部。20次受到市局和省部级的嘉奖,油田研究院历届“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他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并被聘为中油集团公司勘探部高级技术专家。
激情迸发——让社员的心在这里凝聚
2006年,吴河勇以连续两轮满票获得了九三学社成员的信任,当选为九三学社大庆市委会第四届委员会主委,第二年又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为并担任大庆市政协副主席。
从科技攻关的战场,到多党合作的舞台,吴河勇心依旧、情依然。角色变了,工作变了,不变的是执着的使命感、灵动的创新思维和如火的激情。
过去,大庆市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存在着社员年龄老化,组织活动缺人、缺经费,活动单一,组织涣散,有的甚至几近瘫痪的问题。
“要让社员热爱九三学社组织,必须从根本上抓起。”
“要强社先强人。” 吴河勇创新工作方法,变闭门坐等为主动出击,经常到科技人员集中的单位调研探访、发现人才;他亲自起草了致中共党委的一封信,表达了多党合作事业对人才的渴求和恳请党委支持的殷切期待;组织发展上也把入社积极分子的着眼点放在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才俊。一批科技界代表人士“领军”九三学社市委和各基层支社,为沉寂的组织活动吹来一股强劲东风。
他大胆地提出了制作九三大旗和社员证的建议,每次搞活动,不论是义诊咨询还是送科技送医药下乡,社员们都高举着民主科学和市委会两面大旗,每人佩戴着九三学社社徽章,上面印着个人的姓名,旗帜鲜明。社员们说:“举不举旗帜,带不带徽章,印不印姓名,荣誉感和责任感大不一样”。
支社活动也有创新,各个支社之间互相参加对方的组织活动,加强联系、交流切磋。这样几次活动下来,大家相互熟悉了,了解了,友谊建立了,积极性提高了。
吴河勇亲自设计的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的“九三标志”,由向上腾飞的“九三”两字组成的图案,意为被一起载入共和国科技史册的“两弹一星”和“大庆油田的发现”都为九三人的重大贡献。他设计的蓝白相间社员证,蓝色代表科技海洋,白色代表科技界精英。这不仅是社员身份的证明,而且于无形中增强了社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市委举办新社员培训班的情景更为壮观:硕大的横幅,招展的彩旗,喧天的锣鼓……一股自豪之情在刚刚迈进九三学社大门的新成员心中油然而生。
大庆市委独创的年终表彰奖励更是极大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每年年终,都要在全体社员中进行大评比:不论是在本职岗位的“双岗建功”,还是“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只要有成绩、有贡献,都要奖励。每年经费的一半,都要用来奖励社员。几年下来,大庆市九三学社组织风清气正、见贤思齐,社员爱社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吴河勇和市委办公室经常能接到要求参加九三学社的电话,甚至还出现了已经加入了其他民主党派强烈要求再入九三的申请。越来越多的科技界精英集聚在九三“民主科学”这面鲜艳的大旗下,随着九三学社市委的影响力极大增强,社员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一批批优秀的高精人才走进九三学社的行列,其中不乏学权威、“863”、“973”项目带头人、农业首席专家、大学著名教授、“十大“律师……
大庆九三学社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拿出一件参政议政提案,是九三学社大庆市委给每个新社员设定的“门槛儿”、硬指标。一年的考察培养期,除了德才表现,还要看能否拿出高质量的提案。
几年来,九三学社社员撰写的35篇调研报告被选为政协大会发言。向“两会”提交个人和团体建议中有1000余件被全国、省、市人大、政协采用和立案;82%的提案得到落实,46件被省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7件被市政协列为重点提案,其中2件被列为1号重点提案;报送信息600余件被九三学社中央、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中共大庆市委、市政协采用。
过去由于缺少活动经费,社会服务工作十分艰难,方式也比较单一。吴河勇迎难而上,采取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搞活动、与企业和团体联合搞活动、社员发动自身力量搞活动等三种方式,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带领市委会开展了长期性、富有特色的服务,使社会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他作为主委带领社员先后开展了牵手新农村、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援助“大眼睛失学儿童”、科技卫生法律咨询、抗震救灾等社会服务活动。一项项惠民服务为九三学社大庆市委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制度创新更是大庆市委会的出彩之笔。他们牢牢把制度建设抓在手上,实现各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市委会制定的《制度建设成果选编》共有5万多字,四大类21项制度,其中许多规章制度,还被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作为教学案例。特别是一套公开透明的量化考核制度,充分调动起了大家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如今,大庆“九三人”已把九三学社视为展示自我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一篇篇调研、一件件信息,一个个措施,善于突破和创新的大庆吴河勇以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把300余名九三社员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倾心血献才智——挥之不去的责任感
前些时,吴河勇所在单位里发生一幕惨剧:一个年轻人开车不小心撞上隔离带,造成一死一伤。他陷入思考,怎样能使这样的情况不再发生?……很快,一篇建议交到了有关部门。
不久,吴河勇在市区马路弯道上看到了代替水泥石墩的防沙桶,有些沙桶晚上被的司机撞得七零八落。吴河勇感到了欣慰:这撞坏的沙桶挽救了多少生命啊!
不论是宏观经济、市情省情,还是民生民意、百姓生活,都化成厚重的使命与责任,深深印在吴河勇脑海里,挥之不去。
在今年的两会上,吴河勇提交的《关于研发太阳能利用技术抢占新能源开发高地的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被省政协确定为重点提案,由政协副主席督办。为促成提案 ,由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办理,省政协领导还于今年7月率队就提案办理工作进行了视察。
针对如何充分利用好黑龙江省每年1500多万吨玉米秸秆资源,2008年吴河勇提出的《关于充分发挥我省玉米秸秆资源优势的建议》,也引起省政府高度重视,被省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并得到落实,玉米秸秆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他提交的《关于科学治理大庆及其周边盐碱地的建议》和《关于在黑龙江省推动煤田和大庆油田联合开展煤层气(包括伴生的致密砂岩气)评价及开发的建议》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
在吴河勇带领下,近年来,每年大庆市‘两会’期间,九三学社大庆市委会的提案几近政协提案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任职以来带领社员提出的500余件提案建议被采用,这些提案建议,凝聚了大家的智慧,也振奋了社员的信心。
……
他身上一股不服输的劲。做什么,都要做的最好。他的理性像冰雪般冷静,他的激情如火焰般炽烈。冰与火,激情与理性,完美融合在吴河勇身上。
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观胜景。 这是对“河”“勇”最好的诠释。(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