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工程量最大的国家,每年约20亿平方米,但这些建筑工程的寿命令人担忧,平均仅为25-30年。在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为132年,美国为74年,相比之下,中国的建筑呈现“短命”的态势。“短命工程”频现,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政府形象也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分析】九三学社中央认为,利益驱动是“短命工程”频现的根本原因。一方面,近些年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土地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在这种强大的利益诱惑下,地方政府更有决心对新建筑“痛下狠手”;另一方面,官员们为追求个人利益,崇拜GDP,大搞形象工程,在这种政绩观的指导下,拆旧建新、拆新建新比比皆是。城市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及严肃性是造就“短命工程”的直接原因,规划缺乏专业的反复论证,缺乏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更缺乏对民意的尊重。而在“短命工程”频现的后续责任追究机制在我国更是空白。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短命工程”将愈演愈烈。
【观点】九三学社中央提出,“短命工程”中大部分为公共投资项目。目前,我国在公共投资方面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为“短命工程”的频现提供了温床。因此,需要出台《公共投资法》,规范公共投资行为。政府应立足现实,科学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同时,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虚心接受公众的批评和建议。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决策失误、监管失职,导致建筑“短命”,造成重大资源环境浪费和社会财富损失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推进建筑材料工业化生产,减少资源浪费。在大型工程建设中,政府应鼓励使用标准化建筑材料,推进建筑材料产业化。重视垃圾重复循环利用,鼓励相关科技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建筑垃圾,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江迪 廉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