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状况,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如今朋友们到杭州旅游,我都会带他们到西溪湿地走一走,也希望全国的湿地都能像杭州的西溪湿地那么美甚至更好。全社会对湿地保护的认识仍需进一步提高,保护湿地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如是说。
谈到湿地的重要性,吴鸿说:湿地是“地球之肾”,其强大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功能,对于保障人们用上干净的水,维持多种生物的水环境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还是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的“缓冲器”,具有调洪蓄水、抵御风暴、预防侵蚀、抗御干旱、调节气候等重要功能,对于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等发挥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吴鸿说,“十一五”期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大力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有效发挥了两大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国每年新增湿地保护面积30多万公顷,恢复湿地1万多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从“十五”时期末的45%增加到“十一五”时期末的50.3%,平均每年增加1个多百分点。
吴鸿同时指出,由于我国人口密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湿地资源的利用需求也大大增加,由此造成对湿地资源人为干扰增加。他建议,完善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法制体系,大力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与湿地公园的建设,建立湿地资源与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