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三校的九三学社基层组织负责人聚集复旦校园召开第1次联席会。可贵的是,这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发的横向联合活动形式,竟绵延至今26载,且历久弥新,越发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是什么力量促成这26年的坚守?
2011年5月26日,有70余位来自各高校九三学社社员参加的九三学社上海高校论坛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多功能厅紧张而热烈地举行。
一个时期以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高校自主招生等改革方向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处于教育改革前沿的上海高校中九三学社成员更是以强烈的使命感积极关注着改革进程。在许多重点高校陆续推出自主招生方案,自主招生一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后,高校论坛适时组织了以“从高校自主招生看教育改革”为议题的活动。
论坛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九三学社成员作了主题发言。会议就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等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了便于更好地沟通交流,主办方事先将主题发言的书面稿整理并印刷装订,分发给与会者——《在统一高考基础上的自主评分和录取方法设计》、《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分析》、《自主招生须重视创意思维教育》、《上海专科层次自主招生对策分析》、《让自主招生真正自主》、《高校自主招生不利于考生的成长》、《高校自主招生的利弊与思考》……
言辞剀切。一份份来自高教教育改革一线九三人的思考既集中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也切中了教育改革的难点,强烈的责任感跃然纸上。
高校论坛的前身,就是九三学社上海高校八基层联席会议。从1985年第1次联谊会算起,这已经是第45次会议了。
无法忘却的执著
岁月的风铃,摇曳中诉说着无法忘却的执著。
1985年6月,复旦、交大、同济三校的九三学社支社负责人就已聚集在复旦,召开了第1次联谊会(早期多称为“联谊会”)。直到现在,王季卿教授对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天大雨滂沱,他和同济大学的另一位教授都是翘起裤腿奔赴会场。那天三校代表就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开展的科技咨询和办学工作进行交流,并约定以后加强横向联系。这天参加会议的人员并不多,却开创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生活的一种新形式——自主发起、横向联合,成为九三学社上海高校八基层联席会议的最早源头。
第2次3校交流会1986年在上海交大举行。因为同济大学是校长负责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交大和复旦的九三学社社员对于同济的改革都很关心,当时讨论了如何发挥民主党派在学校改革中的作用以及校长负责制、党政分开以及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中如何实现民主化的问题。
1987年交流会扩展到7所学校。参加的九三学社基层组织社员分别来自复旦、交大、同济、科大、上师大、上外、上海大学等。主要讨论离退休高级知识分子的组织和作用发挥问题,也谈到中青年知识分子问题。
1990年在交大召开的第7次会议规模首次突破100人。会议议题是“10年以来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发展”,参加的高校增加到8所。1992年在上海科技大学召开的第9次会议的规模也超过了100人。
第14次会议1995在上海海运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前身)举行,10余所高校80多人出席。上海铁道大学、水产大学、财经大学等校的九三学社基层组织代表作为观察员出席会议。这时“八高校”以外的其他高校纷纷要求加盟,但部分同志认为“八高校”已成为品牌,不便改名,于是其他学校只好“委屈”作为观察员出席。
2000年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召开了第24次会议。时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的谢丽娟出席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西部大开发及我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等热门话题。
此后,2001至2006年间,相继举行了第25至36次会议。各校的代表在发言中涉及到:高校如何为西部的教育发展作贡献、国内基础科学研究与诺贝尔奖问题;学分制、岗位制、年薪制、毕业分配、学术风气、校园拓展等问题;世博会和上海新一轮发展问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问题;高校的定位与发展问题;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法规实施中的问题及建议;如何从体制、机制上防止学术造假问题,特别是学术评估的健康发展问题;相关高等教育热点问题,包括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加强制度建设防止高校腐败、高等院校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以及高等院校的内涵建设等问题……
2007年召开的第37次会议主要围绕高校本科教育模式进行探讨。同年召开的第38次会议主要讨论专业教育培养模式与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及就业问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新一届主委赵雯出席了此次会议并讲话。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来自17所高校。该年度的两次会议,除了八高校代表外,还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代表发言,形成了大会发言“8+1”的新格局。
2008年第39次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近200名代表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进行研讨,并对高校八基层联席会议20多年的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九三学社复旦大学委员会主委葛均波教授抱病坚持出席会议并在上午的大会上作了题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探索与思考》的主旨报告。大家从高校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高教评估和教学质量工程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老同志在会上深情地回顾了高校八基层联席会议20多年的发展历程。会议还设立了展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回顾了九三学社上海高校八基层联席会议20多年的发展历程。2008第40次联席会议在华东理工大学召开。会议的议题为“科技让城市更精彩----科技创新与绿色城市建设”。会议采取大会发言和互动交流的方式举行。
应上海其他高校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多年来的强烈要求,从2009年起,“九三学社上海高校八基层联席会议”更名为“九三学社上海高校论坛”。“九三学社上海高校论坛”的正式成员单位,除了原来的复旦、交大、同济、华理工、上外、海事、上大、上师大等8高校的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外,又先后新增加了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到2011年上半年,“九三学社上海高校论坛”先后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了第41、42、43、44、45次会议,议题分别为“高校专业、学生择业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能力标准、发展要求与绩效评价”、“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和“从高校自主招生看教育改革”。
倾注满腔激情的智慧结晶
2010年10月金秋的一天上海康建公园茶舍,一群老年人正兴致勃勃地议论着。原来,这是“高校论坛”成员单位之一的九三学社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为了准备在论坛上的主题发言,特意安排“退休支社”的成员到公园开展组织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园内桂花飘香,菊花点点,而社员们却无心赏秋,你一言我一语,争着给主题发言提意见。气氛非常热烈,以至于原定的组织生活第二项议程——“老年养生经验交流”,不得不安排到下一次活动中。
九三学社的老教授们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既充满感情,也感到身负重任。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跟不上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毕业生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缺乏,就业面临困难。作为高考和就业之间的重要环节,有效提升高教质量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是,解答问题的切入点在哪?短板又在哪?哪些成功经验值得互相学习,又有哪些弯路需要避免?对于这些问题,这些长期从事高教事业的同志们最有优势和发言权。
所有高校论坛的参加单位都把在作论坛主题发言看作是一件神圣的履职行为。经常是提前9个月就开始筹备。首先,要在委员会内反复酝酿、磋商,提出选题,确定后提交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文教委讨论,同时与中共上海市教卫党委统战处协商,从政府、党委的角度协助确定热点难点是否恰当。这项九三学社举办的活动,也得到基层组织所在单位党委统战部门的大力支持,高校统战处长多次参与活动的策划工作,遇到担任东道主时,学校统战部门领导甚至亲自出马,帮助落实会场,协调会务工作。
论文集是每次论坛后的精神成果。厚厚的一册册论文集,承载着九三学社成员们满腔的激情和智慧的结晶。翻开一篇篇论文,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像学术论文一样严谨,论点精辟、说理充分,引文出处规范,文字体例统一。更有透彻思考,视角独到,鞭辟入里 。从中不仅体现出九三人追求科学精神的光荣传统,也能看到社员们不遗余力为高教事业改革发展奔走呼号的一颗颗滚烫的心。
这些凝聚着九三学社成员智慧的意见建议很多转化为建言献策的成果,发挥着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
1987年的论坛,着重讨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后来几位来自九三学社高校基层的政协委员根据这次会议上大家提出的意见在当年的市政协会议上作了大会发言。对此发言,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曾庆红有专门批示。两个月后上海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次年召开的市政协会议上,以社交大主委范祖尧教授等多位来自九三学社高校基层的政协委员作了“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使用问题”的大会发言,引起强烈共鸣。199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完成的《关于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若干问题与研究》等报告,也得益于此次会议。
2000年的论坛上,来自全市各高校的100多位代表讨论我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等热门话题。根据会议形成的共识向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行政献计献策,当时上海《联合时报》在头版对此次会议作了详细报道,上级党委统战部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第八届上海市政协会议期间,来自“八高校联席会”成员单位的五位政协委员利用“八高校联席会”这个平台,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了四篇提案,入选市政协大会的口头发言,这一创举还写入了市政协工作报告中,得到上海市政协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中《关于完善‘读书收费、择业自主’配套措施的建议案》被评为优秀提案。
2010年“论坛”的主题是“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人民政协报》统战新闻版,以头条新闻形式对7月16日的活动进行报道,题为《不怕没大师,就怕拔苗助长》,高度评价了与会学者的真知灼见……
“为了凝聚智慧和力量”
1985年第1次联谊会开始,到1987年高校8基层联席会议,再到如今的高校论坛,功能在逐渐提升,影响在不断扩大。从开始的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到后来的沟通情况、交流信息,再到现在围绕高等教育领域的某一主题深入研讨、相互切磋、观点碰撞、形成参政议政的成果。
这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发的横向联合活动形式绵延至今已26载,却历久弥新,越发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是什么力量促成这26年的坚守?我们从不同层面听到了对这一活动形式的感受与期许:
来自“论坛”成员单位之一复旦大学的副教授张晓鹏:“高等教育是我们的事业,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支柱,身为教师,我们对高教事业既充满了感情,也身负着重任;同时,作为九三学社社员、参政党一员,通过参政议政为国家排忧、为百姓解困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双份的责任和使命。在提高高教质量这个大课题面前,我们有能力更有责任发出我们的声音,表达我们的意见,提出我们的观点。”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分管文教委工作的副主委程维明:“论坛”的议题是与高等教育、高校教师息息相关的,每位发言人和与会者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对论坛中提出的建议和思考,社市委要认真梳理整合,通过与反映社情民意、社市委的重点调研课题以及每年的上海市、区“两会”的参政议政工作相结合,使“论坛”成果为高校和教育有关部门决策发挥作用。
上海市副市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赵雯:“九三学社上海高校八基层联席会议作为一项由基层自主发起、组织的活动,从前身的3个支社,正式启动时的7个基层组织,到发展至今已经具有了11个正式成员及众多观察员单位的规模,其间凝结了众多成员的辛勤努力与汗水。“论坛”传承参政传统,始终关注高等教育。
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仅要为历史喝彩,更要从老前辈的身上汲取精神养料,传承其把九三学社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锐意创新的敬业精神……其26年的历程,充分反映了九三学社高校基层社员为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教改革建言献策的热情和智慧,也是我国民主政治生活的生动剪影。
这种形式不仅凝练了参政议政选题,更重要的是:凝聚了成员的智慧和力量,为基层民主党派成员发挥聪明才智创新了路径和载体。论坛影响力日渐扩大,正是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最好体现。” (戴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