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5名社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201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评选活动中,九三学社社员葛均波、周益军、马荣荣、王翔、印遇龙荣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忠实践行者,是全社13万名社员的杰出代表。

葛均波

葛均波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上海市委副主委,中科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中唯一的华人,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他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支架”,改变了该产品只能依赖进口的局面,每年为患者和国家省下12亿元医疗费用,并已出口俄罗斯、印度、新加坡等多国,近3 年为国家创汇523 万美元。他发明了新型导引钢丝捕获技术以及反向导引钢丝捕获技术联合逆向导引钢丝技术,提高了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开通成功率。他实施了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为不能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得到救治带来新希望。他创建了华东地区第一条全天候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至今已挽救2000多位患者的生命。10多年行医过程中,葛均波始终对患者怀有高度责任感和深厚感情。他的敬业精神和精湛医术受到患者及同行赞誉,先后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科技英才奖、中德医学会杰出贡献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侨办授予的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等诸多荣誉。

周益军(右)

周益军是九三学社江苏省农科院委员会主委,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病害研究室主任。他主持和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先后荣获国家、部省科技成果9项,在粮食作物病害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历时6年研究玉米粗缩病,提出了调整播种期使玉米感病苗龄与病害侵染高峰期错开的控制技术体系,在江苏、山东等地区累计推广3900万亩,农民增产14亿公斤左右。针对小麦黄花叶病,他研究提出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并据此提出一套适合我国的小麦鉴别该病害的标准品种,为农民挽回麦经济损失几十亿元,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周益军带领团队从传播该病毒的昆虫介体的发生规律、带毒规律与生产上新的耕作制度之间找到了暴发关键点,提出了以抗病品种结合治虫控病为主的应急措施,并建立机插秧结合秧田期防虫网覆盖的绿色环保防控策略。2004~2011年,他每年指导病害防治面积达1500~2500万亩次,年挽回水稻产量损失近约15亿公斤,年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马荣荣

马荣荣是九三学社宁波市委常委,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他从事农业科研30多年,自1996年起主持浙江省、宁波市杂交水稻育种攻关课题,形成杂交粳稻、杂交糯稻、籼粳杂交稻三大系列。其中,“甬优6号”和“甬优12号”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两个通过农业部认定的籼粳亚种间超级杂交稻推广品种。从2000年到2011年,“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在浙江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增产的稻谷相当于增加100多万亩耕地,并推广到福建、广西、江西、湖北、江苏等地。

王翔

王翔是九三学社绍兴县二支社主委,浙江省绍兴县中心医院大内科主任。他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基层医院时就立下为基层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的决心,至今已干了近30年。他刻苦钻研医术,在绍兴地区率先开展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术等医疗技术,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疾病的抢救成功率。他不断总结经验,主持研究的《以改良的食管起搏导管行心室起搏在抢救心脏骤停中的应用》课题获绍兴市、县科技进步奖。他医德高尚,对病人如亲人。他说,既然选择了医生,就要认真负责地把医生本职工作做好。

印遇龙

印遇龙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牧健康养殖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近年来,他在生猪健康养殖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完成的《畜禽氮磷代谢调控及其安全型饲料配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和《仔猪肠道健康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在饲料产业化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分别获得2008年度和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猪氨基酸营养代谢与调控技术”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为“国家重大科学突破或重要科学进展资助成果的典型创新案例”。他建立的猪蛋白质和氨基酸高效利用调控技术体系,提高了蛋白质饲料资源消化、利用效率,推动了我国饲料用氨基酸和酶制剂工业的发展,通过添加精氨酸家族类物质替代抗生素和高铜高锌,使饲料利用率提高10%,仔猪存活率提高10%,腹泻率降低20%,氮磷排放减少12-20%,猪生产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此次全国共评出1234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其中有民主党派成员20名。(侯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