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南京市副市长许仲梓,九三学社江苏省社会经济法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审计局副局长林林说,近年来,各地针对保障性住房的资格准入,都设立了较为严格的申请标准和核准制度,但由于社会诚信的普遍缺失,加之审核部门把关不严、家庭收入的动态变化难以掌握,致使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存在不规范甚至违规、部分家庭存在重复保障等现象。据了解,现行的保障房制度监管存在“四难”。
一是保障对象的信息收集难。保障对象的信息涉及住房保障、民政、公安等多个职能部门,缺乏共享系统查询平台,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对家庭成员的异地住房、证券及其他固定资产无法实现全覆盖核查。家庭收入基本依靠街道等基层渠道提供的统计信息,个人收入核定难,跟踪管理难上难。
二是保障房使用动态管理难。保障房分配后,存在转租转售、租金不按时缴纳、拖欠物业费、调换房源等现象。由于保障对象都是中低收入群体,租金收取缺乏强制手段,动态监督难度大,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保障房不能足额收取租金,对日常维修及维护也带来维保困难,所在小区的日常卫生、安保等物业管理也难以为继。
三是保障性住房的退出难。保障房“严”准入、“松”退出的现象亟待转变,保障房往往是“住得进去,退不出来”,个别保障家庭因收入提高、保障对象死亡等因素,按规定应退出房屋,但在被当地政府取消保障资格后,拒不退出,甚至出现诉讼失败后仍然抢占房屋的现象。
四是保障形式及租赁补贴发放监管难。部分家庭存在重复享受保障现象,据有关部门抽查某市2011年二季度租赁补贴发放情况发现,865户家庭在享受住房租赁补贴的同时也享受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占实物配租户数的36%。部分双困家庭作出长期或永久放弃廉租房实物配租的承诺,将租赁补贴变成“生活补贴”,未真正用于改善住房条件。基层政府利用租赁补贴发放人数充实保障数据。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环节方面具有如下共同特点:一是明确的准入政策、严格的审核程序和严厉的监管惩罚力度,如新加坡、英国和德国等国。二是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条件变化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发达国家一般建立起了按受助对象的人均收入、家庭收入、已有住房面积分类管理的档案与信息系统,对受助家庭领取的房租补贴和购买的住房进行跟踪监督。三是完善的信用制度。发达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一般都建立在较为透明的收入水平和完善的信用制度基础之上。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共住房或廉租房补贴之前,都会通过有关管理机构对其收入水平进行严格审核,以确保公共住房或补贴能够真正落实到确实需要帮助的家庭。四是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无论在英国、德国、新加坡还是香港地区,关于住房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都很多,上述关于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的条件等,都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
为此,我们建议:
1、制定相关的保障性住房法律政策,使其有法可依。建议出台保障房性住房的有关法律,建立健全准入与退出办法以及对拒不退出人员的处罚办法,明确处罚执行部门,从立法的角度规范保障房建设分配管理主体的责任。对经核实确实属于违规的家庭,立即执行退出程序,引入司法执行制度,坚决查处。依法惩处瞒报收入、转移资产等骗取住房保障的行为,严厉打击权力寻租、徇私舞弊等庇护违规违纪者的腐败犯罪,确保保障房的分配公平公正。
2、强化准入资格审核。对于享有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各地区应建立相关机构部门,定时定期对这些家庭进行收入核查,以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每个低收入家庭享有其应有的优惠政策。审核阶段应突出关注:一是要求申请户所在社区干部必须入户审核;二是社区、街道、县区和市房管部门四级联动审核;三是金融、车管、房管、税务、户籍管理等与个人财产、家庭状况密切相关部门实行信息共享严密审核;四是增加公示程序和公开范围。
3、制定扶持政策,充分支持收入改善家庭购置中低价商品房。可借鉴新加坡的相关福利住房的政策,为居住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家庭购置自己的商品房家庭提供相对低于市场利率几个2到3个百分点的贷款利息,或放宽银行对于这类家庭的贷款条件。以帮助这些家庭渡过困难时期,逐渐适应,踏入商品房的行列。对于刚刚步入中等收入的家庭,仍住廉租房的家庭可以适当逐步提高廉租房租金价格。比如在不享有保障性住房而尚未搬出前,在1-3个月内,提高50%租金价格,在3-6个月内提高到100%-150%的租金价格,逐步提高接近甚至高于市场上平均租赁价格,必然会使得这样的家庭主动自愿进入退出保障性住房的行列,选择租赁或购置商品房。
4、加强动态管理,形成管理和监督的合力。建立全国或以省为单位的统一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由政府牵头协调公安、民政、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相关部门,搭建信息平台,使查询、审批、统计、监督和管理等多环节联动,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居民经济状况核查系统,运用信息平台查询申请家庭的存款账户、股市账户、纳税记录、房产登记、公积金缴纳等信息,及时掌握保障性住房收益家庭相关信息的变动状况。强化使用管理,定期检查使用状况,确保保障用途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