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走进乡村 科技倾情

??丛斌副主席出席社江苏省委“百名专家进乡村行动”现场交流会纪实


江南春时,景色怡人。

4月18日-19日,江苏九三学社“百名专家进乡村行动”现场交流会在常州举行。

科技倾情,扶持大学生创业

18日一大早,出席现场交流会的社中央副主席丛斌一行就和全体参会代表来到了位于常州市春江镇的笙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

公司总经理是“80后”女大学生应英。她首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公司和九三学社专家开展合作的渊源。在介绍中我们得知这家公司是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银行的工作,回到农村接手了原承包人无心经营正要转让的占地近700亩的农场。运营初期,因多年耕作土壤板结、连作病害频繁,蔬菜种植面临着严重的生产危机。后经九三学社常州市委会牵线,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董元华教授来到这里,带来了他的绿色施肥技术。董教授首先对其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针对情况拿出了改良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目前实验组比对照组的作物情况明显改善,有效解决大棚连作病害障碍的实验也正在进行中。应英激动地表达了对九三学社专家的感激之情,希望能够得到专家们长久的指导,使公司有更大的发展。

图1 笙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应英介绍情况

站在一旁始终微笑着的董教授,也向众人简单介绍了土壤退化的原因及改良方案。董教授说,这里的土壤退化是由于高效农业长期的过度利用造成的,全国很多地方也都出现这种情况,比较有典型意义。社江苏省委开展“百名专家进乡村活动”后,经社常州市委会联系牵线,在这建了试验点。现在初步的效果已经有了,有很多工作还要继续做。

丛斌关于土壤问题的十问

第1问:“土壤都发生什么变化了?”

董元华答:“第一个是盐分含量比较高;第二个因为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第三个连作障碍。这些问题造成了土传病害非常严重,作物产量、品质都急剧下降,到最后很可能是颗粒无收。”

第2-5问:“土壤都化验了么?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了么?生物成分呢?根瘤菌看了么?”丛斌一口气连问了四个问题。

董元华逐一做了解答。并形象地以人体做比喻,“土壤跟人一样,肉吃多了、蔬菜吃少了,营养吸收不平衡造成虚胖。按照过去传统肥力概念,这里的土壤非常好,氮磷钾含量很高,但吸收很低。另外,PH值降低非常厉害,最低达到4.0左右。这造成有养分也起不到作用。农民就拼命再施肥,造成氮肥越来越多,营养越来越不平衡。而虚胖很容易造成病虫害入侵,抗性降低,从而导致作物本身的品质降低。所以我们采取一种办法,借用中医的理念来调理土壤,使其恢复健康。通过改善土壤,使得植物能够吸收营养,抵抗力加强,能够抵抗干旱、高温及病虫害。慢慢地产量、品质都得到恢复。目前,在保证产量不降的基础上,品质可以恢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图2:董元华教授回答丛斌副主席的问题

第6问:“江苏这个地方分成几个不同区域,有没有分类?”

董元华说:“分类不能太细,目前只分为苏南、苏中、苏北,采取不同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综合用。跟人治病一样,虽然处方不一样,但背后的原理都一样。”

第7、8问:“你这样的思路有没有其他人做?立项没有?”在得知这种理念不是土壤学界的主流,目前还没有引起更多关注时,丛斌提出,请董元华教授把这个课题好好深入下去,作为一个大的参政议政课题提交给社中央,他希望能够引起高层关注。

随后丛斌一行到基地大棚进行了现场勘查,并摘取苗叶对比,嘱咐随行工作人员拍照。

图3:董元华教授摘取两个大棚苗叶,丛斌副主席拿在手中对比

图4:土壤改良前后,苗叶长势对比明显

同时,他还继续与董元华探讨土壤问题,尝试从中医的角度来阐述土壤改良理念,并建议董元华教授:“你到东南西北中跑一跑,取些土壤来化验,争取在国家层面上立项,这个很有意义,要搞一个团队。”丛斌指出:“这不只是土壤学的范畴,还是农业、微生态、土壤化学、植物营养、植保等多学科综合性的问题,好好构思一下,最好能够与中国农科院或是中国农大一起合作。”

在大棚里,丛斌又提出了第9、10问,这也是农户最关心的两个问题:“用你那个药是一株一株地改,还是直接改土壤?一亩地需要多少钱?”他还说:“推广的话要考虑农民成本问题,不能增加农民负担。”

董元华的回答让他放下心来:“调理药剂一亩地只需要几十块钱。通过调理之后,肥料利用率提高,相应施肥可以减少。总的生产成本不会变化。而且产量和品质也将会有30%-40%的提高。”

丛斌感慨地说:“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归根结底是土壤问题。土壤外环境的改变造成内环境的改变,就会影响作物对营养的吸收分解。土壤有问题,生产出来的东西本身各种含量就不合格,再让食品工艺去掉就很难。就像我们现在的医疗上也是过度治疗,本来没什么大事,过度治疗造成身体伤害,相应地,过度施肥也会造成土壤伤害。”

丛斌指出,这是一个战略性问题,江苏九三要深入调研,将这个作为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再次叮嘱董教授要继续把这项工作深入地做下去,做扎实做细,做成学科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做一个整体设想,争取做成在国际上领先的技术。

结束了笙绿生产基地的参观之后,丛斌一行又来到位于武进区的春晖乳业有限公司,现场对牧草基地进行了考察。

图5:丛斌副主席一行考察春晖乳业的牧草基地

丛斌感慨:“好技术,用户只要能得实惠自然会主动寻求合作,农民是最懂的。”在稍后的简单座谈中,公司负责人和董教授又分别介绍了科技合作相关情况。丛斌副主席还出席了社常州市委在这里举行的 “九三学社专家工作站”的挂牌仪式。至此,江苏全省“九三学社专家工作站”达到了22个。

活动受到各方欢迎,广受好评

现场观摩结束后,下午在驻地召开了社江苏省13个市级组织经验交流会。

会上,中华供销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张伟明院长作为九三专家代表进行了发言。张院长谈到该研究院共有16名社员,涉及不同领域,对于社省委开展的“百名专家进乡村”活动都是积极参与,真正想做些事情,却苦于对乡村具体情况不了解。通过社组织牵线搭桥,先后与洛阳镇桃子深加工、红香芋合作社提供保鲜技术,并收购当地废弃的魔芋为当地农民增收,为春晖乳业打造特色差异性发展之路,上午双方刚签署了“循环农业生态综合经济开发项目”合作协议。总的来说,这个活动为专家提供了用武之地,为科技成果提供了转化渠道,非常有意义。

图6:“百名专家进乡村行动”现场交流会

在“百名专家进乡村”活动中得到实惠,获得经济社会效益的受帮扶的农户代表也纷纷发言。表示对这一活动发自内心的欢迎和对九三学社专家及各级组织的衷心感谢,并希望这项活动能够长久地开展下去。

随后社常州市委等13个市级组织代表一一介绍了本市开展活动的情况。大家一致表示,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惠及农民,造福百姓,而且还凝聚了组织、锻炼了队伍、树立了九三学社在社会上良好的形象。

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叶勇在发言中说,这项行动的意义不仅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为基层组织搭建了平台,丰富了基层组织的活动内容。通过接触民生,反映民意,服务社会,进一步丰满九三学社的形象。这项行动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下一步要进一步扩大并完善专家库;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扩大受益面、扩大科普讲座的专业范围,让更多的九三学社社员走进乡村,贴近实际,让科技真正为农民服务。

丛斌在最后做了总结讲话。他首先用“震撼”和“不虚此行”来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并对社江苏省委开展的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他认为,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开展“百名专家进乡村”取得的成绩与社江苏省委高度重视分不开,与社省委组织能力强、社市委行动能力强分不开。社江苏省委有很强的凝聚力,在行动中注重挖掘潜力,借助外力,注重合力;注重实效,不摆花架子;并能及时总结和交流经验,加强宣传,扩大了影响。

丛斌还传达了中央统战部杜青林部长关于“同心思想”和“同心品牌”的讲话精神,结合我社社史,谈了自己对“同心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他要求各级社组织要深刻理解和认识“同心思想”的重要意义,并就“同心思想”、“同心品牌”与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阐述:“同心品牌”是“同心思想”的实践平台,而“同心品牌”实践的主要载体就是社会服务。他指出,在社会服务领域,在“同心”的认识基础之上,再做社会服务工作就会有的放矢、方向明确,就会帮忙不添乱。

对于今后的工作,丛斌认为,“百名专家进乡村”活动的主体是专家,要尊重专家的首创精神。要通过开展活动,寻找到参政议政重大课题的突破,如土壤改良问题、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农村疾病谱的改变等,这些都是专家们在进乡村活动的实践过程中需要调研和关注的问题。他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专家库要做得更加细致、翔实,使用更方便;要充分调研,了解乡镇缺什么技术,急需什么;要增强针对性,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性;要充分展现出九三学社科技工作者的形象。

会后,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贯彻和落实好会议精神,特别是丛斌副主席的讲话精神,把“百名专家进乡村行动”进一步做好做实,打造成具有九三学社特色的“同心品牌”。

图7:王金茹、叶勇赴苏州相城区考察董元华教授在当地的试验点

19日上午,社中央社会服务部副部长王金茹、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叶勇又前往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考察了董元华教授在当地的科研试验点。据悉,社江苏省委会的第23个“九三学社专家工作站”不久将在这里挂牌。

现场会虽然结束了,但九三学社百名专家进乡村送科技的脚步却不会停歇……(郭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