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继明,九三学社社员。1934年出生,高级服装技师,1998年创立宁波继明红帮服装研究所,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服装教学工作】
提起中国服装史,不能不提到一个名词:红帮。
早在19世纪,宁波奉化江两岸的一些裁缝先后在日本横滨、东京,中国上海、哈尔滨等地为西洋人缝制洋服,因为许多洋人都有特征鲜明的红头发,这些裁缝便被称作“红帮裁缝”。服装开始从峨冠博带的袍服制演变为轻便实用的西式服装。在这个变革过程中,红帮裁缝顺应历史潮流,突破传统模式,致力西服研制,培养专业人才,为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红帮裁缝”为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做出了第一套地道的中国式的西服。又应孙中山先生之请,参与设计、试制了中山装。中山装被当时的政界要人、社会名流纷纷仿照定制,时人誉之为“国服”,风靡海内外。
新中国成立前,红帮裁缝深受上流社会的青睐。蒋介石和宋美龄举行婚礼的礼服、李宗仁当选国民政府副总统的燕尾服、京剧大师梅兰芳出国演出的西服,都找有名的红帮裁缝定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外交部外派人员、外国驻华使节的服装也有许多出自红帮裁缝之手。
今年75岁的江继明是红帮裁缝的第六代传人,他和红帮手艺结缘已经60多年了。
艰辛之路
1947年,13岁的江继明怀揣着“学裁缝挣大钱,让妈妈享福”的想法,在外婆的带领下去了上海,希望能够成为一名西服店的学徒。
由于他个子矮小,西服店老板对他很不满意:“个子这么小,连桌子都够不到,学什么裁缝?”外婆连忙在旁边一个劲儿地为外孙说好话:“继明人虽矮,但还是蛮活络的。”
或许是“活络”二字打动了精明的老板,在延长一年学徒期的前提下,江继明得以留下。
学徒生活很苦,大多数时间是在做饭、带孩子、做夜工,常常要到夜里一两点才能回去睡觉。但慢慢地,江继明发现自己喜欢裁缝这一行,而当时裁缝低下的社会地位,也让他决心发奋。
让他苦恼的是,师傅在传授技艺上很有保留。有一次,他请教师傅如何做上衣口袋,师傅没有教他。于是,他决定“偷”学,在夜里趁师傅睡觉的时候,偷偷地将师傅做的衣服口袋拆开,揣摩其中的做法,然后再将它原样缝好。谁知第二天就被老谋深算的师傅发现了,狠狠地挨了一顿戒尺。
然而,这类惩罚很难阻挡一个少年狂野生长的意志。师傅说袖子缝合处要像汽车轮胎一样圆,他就跑去马路边上观察轮胎,回来后拆了缝、缝了拆七次,终于把袖子做得很漂亮。若是在其他时装店里看到好看的款式,他就一遍一遍地跑去观摩。
正是这种勤奋和刻苦,让他一路成长为一名专业裁缝。解放后,他参加了上海市服装鞋帽公司的首届服装裁剪班。在全市10个区计120名学员中,江继明在男装、女装、童装、中装等四门学科学习中均名列全班第一,掌握了服装设计和制图技术。
1956年,他拜师红帮裁缝第五代传人陆成法先生,成了红帮第六代嫡系传人。
江继明早在1970年与人合作出版了《服装裁剪》一书。这是他在带病工作时花4个月时间完成的第一部专著。接下来,他马不停蹄地总结经验,又撰写了第二部专著《服装裁剪与缝纫》,此书出版于1981年,几年内又重印16次,发行量超过百万册,可见它是一本受大众欢迎的畅销书。著书的欲望并未到此为止,他还想作更深层次的探索。于是他于1994年出版了第三本书《服装特殊体型裁剪》。此书弥补了常规服装裁剪所无法完成的技艺。此书和第二本书成了配套专业用书,为服装加工部门和个人必备之书。
像折纸鹤一样打样
江继明并未就此满足,他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他的多项发明中,最令人叹服的是花了5年时间钻研的“服装折纸打样法”。打样是服装制作的核心技术,他要寻求一种方法使之彻底从尺和笔的烦恼中解放出来。他苦思冥想,做了各种试验,但一直未见成效。一次偶见儿童在用纸折飞机帆船,江继明脑中灵光一现,顿时来了灵感,纸能折玩具为什么不能折衣服?他根据服装制作原理,终于弄清纸张的折痕就是样板的画线,所以问题就变成如何在纸上找折痕。经过无数次的折纸试验,他终于成功发明“服装折纸打样法”,经过专利机构漫长的审核,终于在2011年获得发明专利。该方法使打样不再需要以往复杂的参数计算,而是像折纸鹤一样简单,并且数值比例都十分准确。
很多人都亲眼见过江继明大师为演示折纸打样法。只见他拿了一张纸儿,几经折叠,摊平后在相关折痕的部位剪上几刀,用不了几分钟一件女式上衣纸样就展现在人们面前。折纸法的优点是无需计标与制图。制衣者不论文化高低、有无制衣技能,只要按照他的方法折叠裁剪,1小时便能入门,1周后可熟练裁出规范衣服,并可在十几分钟内完成。其效率比常规方法高出3倍以上。由于折纸法省力省心、进入门槛低等特点,因而可以推广到千家万户用于个人缝纫。许多部门正是看中了此商机,当“服装折纸打样法”获得专利后,不到1个月竟有28个单位要求和江继明合作开发此项成果。
春色满园
独木不成林,百花齐放才是春。江继明觉得,红帮技艺要发扬光大,必须把自己生平所学传授给更多的人,红帮技艺才更有希望。
1964年,他投身于上海虹口区商业联校当服装教师,1975年调回宁波,更着手于培养青年服装技术人才。江继明亲自给学员上课,经他教过的学员大多成了宁波市各服装企业的业务骨干。1984年,调入浙江纺校(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的前身)后,江继明与其他老师一起先后举办四期服装设计短训班。经他积极协调争取,1992年,还举办了首届服装设计职工中专班。
1994年,江继明退休了,准备着手整理、研究宁波服装史。这时他发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老一辈红帮裁缝不足百人,他们工艺精湛,却大多年事已高,如不及时抢救,这些历史、技艺和文化就会随着老人们的去世而永远消失。要保护好这些研究宁波服装史、研究宁波文化乃至研究中国近现代服装史的“活档案”!于是他拿出自己几十年积攒下的20万元,于1998年建起了宁波继明红帮服装研究所,借助这个平台,充分继承和发扬红帮精神,传艺带徒,推陈出新,探索出一条属于红帮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新路。
随着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及与纺校合并,天赐良机,红帮服装研究所并入学院成为旗下的一个研究机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充实与发展。
研究所成绩斐然,先后成功研制出“快速服装放样板”、 “服装裁剪三围活动标尺”和 “教学服装模型”等多项技术,江继明先后获得了“快速服装放版法”等六项国家专利。
江继明的心愿是培养更多的红帮传人,不仅要传授技艺,还要挖掘红帮的历史和文化,通过授课的形式,将它们传给更多的人。
2007年10月6日上午,江继明亲手把红帮服装研究所的牌子交给了自己的3个弟子——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的青年教师陈尚斌、戚柏军和卓开霞,这个简单的仪式,意味着宁波红帮裁缝有了第七代传人。
与历代红帮传人不同的是,第七代传人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他们当中有硕士也有博士。这样一来,传统的师傅传承方式,变成集体传承,让更多人受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江继明1989年加入九三学社,迄今已有20余年。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每次支社组织活动他都参加。有一次亲自组织一批社员参观全国闻名的滕头村,并且多次资助支社搞活动。汶川及玉树大地震发生后,他两次捐款通过九三学社组织捐款,表达自己对灾区群众的爱心。
江继明奋斗一生所创下的业绩已载入服装界史册。人民日报、中国纺织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过他的事迹;1999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440期节目有他的服装放样演示报道;浙江电视台1999年新闻节目报道服装节时也有他的红帮第六代传人报道;宁波电视台1997年、2000年着重介绍红帮传人及事迹;2009年中央电视台7频道把他请到北京录制节目,对他的事迹做了详细报道。《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共和国建设者》、《民族的精英》、《共和国专家成就传记》等6部重要史册均有他的事迹记载。
如今的江继明虽已年至耄耋,仍带着拐杖式折椅到校给学生上课。平时在家也不休息,还在搞发明创新。据他介绍,“折纸法”不仅可用于服装裁剪,还可以用于各种衣领折纸裁剪,不仅可以在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应用,还可以推广到国外去。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裁剪法,应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另一个设想是把此法推广到西北去,那里群众穿民族服装多,多为个体制衣……
江继明老人的那双巧手仍在不停地忙碌,他的大脑仍在不停地思考。
愿他老人家长寿。愿他代表的红帮精神源远流长,奔涌前行。(戴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