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林绍彬:廉价药“濒危”需引起高度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副主委、福州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林绍彬说,价格在10元以内,特别是5元以内的各类医疗机构普遍使用的用于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和抢救性药物,由于价格低、利润空间小,正在逐步消失。据国内一份对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调查结果,大医院缺常用“廉价药”的情况严重。短缺药的价格分析表明,211种药的价格大部分在30元以下,其中130种药在10元以下、占到61.6%。而10元以下的短缺药中,5元以下的药品占了69%,3元以下的占42%。廉价药大量淡出市场,一些患者只能望病兴叹,甚至变得孤立无援。医改的初衷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保障,施行的药品降价目的也在于此,但是每次药品降价都伴随有一批廉价药品退出市场,消费者买不到药,廉价药“濒危”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究其原因在于:

1、生产成本高企。廉价药十多年身价不变,原材料、人工成本、包装、电力等各方面成本飞涨,药品的成本价接近甚至大于出厂价,企业无利可图,厂家无法承受亏损压力,只能选择停产或是断断续续供应市场。

2、药品降价压力。发改委每次公布降低药品价格名单后,一些降价廉价药品就会在政府的强制文件下逐渐从市场上消失。一般药品零售价下降后,销售环节自然会把降价的压力传递到流通环节,最终会影响到生产厂家的出厂价,倒逼一些厂家因为利润降低而停止生产某些廉价药品。而部分廉价药为了规避,在药品成分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重新包装改换名称,改头换面后提价重新上市。

3、长期以来形成的医药不分的体制,使得药品收入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医院或者许多医生因为廉价药物的短缺或者为了追求高利润,宁愿更多地选择同类型的高价药品或者有利可图的药品,因此虽然药价一降再降,但患者支出的药费却并未见减少,结果却是廉价的常用好药越来越少。

廉价好药对我们这样一个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相当急需的。为此,建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廉价药“濒危”:

1、建立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由政府指定一些药品厂家生产,然后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保证这类药品的稳定生存。国家可以向定点药厂进行采购和财政上的补贴,亦或对承担这些药物生产的企业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保障其合理利润,调动其积极性。

2、普及廉价药的推广使用。开展廉价药物的宣传,促进社会对廉价药物的了解和认同,同时对普通感冒、头疼、腹泻等小病所需的廉价经典药物,由国家指定几家实力雄厚的药厂生产,利用国家直接的定点定期采购,再向患者平价销售或者免费提供,最大限度压缩药品流通环节。

3、进一步推进医药分离。政府要提高公共卫生的财政支出比例,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医疗队伍的积极性,保证医院的公益性。在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取消‘以药养医’,切断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关系,减轻患者负担,为廉价特效药使用打开绿色通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