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自此,全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工作持续不断,并成为地方政府教育布局调整的重要工作。十年来,这项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撤点并校后,部分学校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农村孩子到城镇上学,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等。但在某些地区非但没有带来农村教育欣欣向荣的景象,反而导致上学难、辍学增多、公共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
“十年的撤点并校,最大问题就在于‘一刀切’,没有听取当地村民的意见。应该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是否愿意撤了村小、乡小?如果他们愿意在自己村里接受最基本的教育,那么政府就得尊重他们的意见。”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副主委舒安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舒安娜指出,学校集中后,一些中心小学变成了“巨无霸”,巨型班级里人数多得连课桌椅都摆不开,给学校管理和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带来很大难题;上学路途遥远,不论寄宿与否,都会使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导致出现辍学现象;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学校资源不够,学生的住宿、吃饭、运动、卫生、安保等条件也都存在短缺问题,几十个学生挤一个房间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学校因为没有食堂,提供不了午餐,导致孩子饿肚子。
“究其原因,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十分积极地‘撤点并校’,在于可以减少办学点、进而减少教育投入,更方便管理学校,并非重在提高教育质量,为乡村学生着想。”舒安娜说,“显然,国务院关于撤点并校的条款被某些地方政府断章取义地引用,从而导致强行撤并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时,把撤并当成了唯一的目的,忽略了政策精髓及实施条件。”
她建议,改变决策机制,尊重受教育者的权益;对学校的规划不能停留在纸上,需要深入实地考察调研,进行实际效果评估,以检验撤点并校是否符合农村教育发展和受教育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