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上书毛泽东,建议停止“文革”;含钾岩石开发热潮中,浇泼凉水,建议慎重拍板;迷信沉渣泛滥之际,传播科学精神;当今奢侈消费成为时尚,倡导科学的消费观,……。九三学社社员、贵州省地质矿产局研究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履安履行着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对真理与科学的执着,对理性与良知的守望。
上书毛泽东 建议停止“文革”
1968年陈履安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到长城外的河北沙城劳动锻炼。一年多以后,分配到贵州省地质局实验室。这一年,他28岁,正是做事的年龄。“文革”时的中国却乱了套,许多青年陷入苦闷惶惑,他们不时在一起悄悄地讨论自己与国家的出路。
陈履安回忆,他的大学同学杨阿鲁聪明过人,目光敏锐,文思敏捷,一旦看出现实中的问题,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加以纠正,特别年轻气盛,果敢自信,为捍卫真理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陈履安与杨阿鲁有着共同的阅读兴趣,读了许多好书,而且许多是马列的书。大学毕业后,他们通信频繁,有时不到一周就是一封。在那个百般禁忌的岁月,两个年轻人忍不住在信中敞开了胸怀。他们认识到当时的理论与现实相悖,看到了唯意志论的危害,看到“文革”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灾难。杨阿鲁血气方刚,一次又一次地上书党中央和毛主席。陈履安与他相互讨论,从道义上支持他,给予他勇气;后来又从文献中帮助他找依据,以至和他联名上书、写文章。陈履安和杨阿鲁联名给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和毛主席写了两万多字的信,并联名撰文批判当时《红旗》上的某些文章。两个年轻人将信颇为神圣地投进邮筒,真诚地希望、请求党中央、毛主席停止“文革”,将工作重点转入正常的政策实施,搞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要再搞运动,斗来斗去,把许多人都伤害了;并指出发展经济的紧迫性。
两位年轻人并非无知者无畏,有一种信念推动着他们行动:“国家面临浩劫,经济面临崩溃,人民处于灾难,大家都不说话,都忍受煎熬,时代需要英雄行为,我们自己应该站出来,表达民意。”似乎牺牲自我也值得。陈履安曾经用俄罗斯一位爱国诗人的诗句鼓舞自己:“这镣铐怎会使我惭愧难过,如果戴上了它是为了祖国。”
不懈呼吁 含钾岩石开发要讲经济效益
上世纪50年代,我国钾盐资源短缺,农业对钾肥的需求量大,市场供给缺口大,钾肥来源长期主要依靠进口。我国富含钾的含钾岩石资源丰富,因此,我国含钾岩石的应用问题来由已久。自1958年起,时而形成推广运动,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政府和一些科研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究,力图工业开发生产钾肥,并屡屡通过鉴定,宣称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陈履安注意到,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含钾岩石工业提钾的规模化生产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产品没有进入市场。
2008年国际钾肥价格一度暴涨,能否从含钾岩石中提钾生产钾肥?一些钾矿资源丰富的地方又试图上马这些项目。陈履安凭着科学的判断和市场分析,给这股热劲浇上了冷水。这位九三学社社员在卸去贵州省政协委员之职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献良策、进诤言。他就此事给省长发出紧急建议,给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写信,向中国科学院钾矿专家求证……
陈履安长期从事化学与地学的交叉研究,含钾岩石研究是他的本行。含钾岩石资源工业开发是一个老话题。陈履安就像一个科学卫士,一直与一种无形的力量相抗争。早在1995年,针对一些地方盲目上马钾岩石资源开发项目,陈履安就提出含钾岩石工业开发生产钾肥应予暂停。第二年,还无意间揭露了所谓安龙钾肥厂的大骗局。1998年,贵州招商引资,报道一个开发含钾岩石的大项目,引资13亿元。他根据科技和市场分析,揭露这是不可能兑现的欺骗性的假意向性引资。媒体记者就此报道,专家建议使13亿元开发含钾岩石的项目缓上马。事后,黑龙江、陕西、深圳的投资商和中国地质杂志社等单位先后来电或来信咨询,以致把原来想上马的含钾岩石开发项目停了下来;有的报刊也不再提含钾岩石的直接工业开发利用了。在此后的含钾岩石项目论证会上,陈履安一直坚定地持否定态度。他将之称为不可行性研究,并呼吁加强不可行性研究。
含钾岩石工业开发生产钾肥在技术上可行,在实验室里可以研制成功,对于这一点,陈履安并非不知。但他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技术与实验室,他看得更远。项目上马还需考虑市场,考虑成本收益,还要考虑可持续性。陈履安算了笔账,现行市场上100%氯化钾产品价格为每吨3000+200元,60%硫酸钾每吨2750元,若用含钾岩石生产,价格上不具优势。他调研指出,钾盐(氯化钾)生产成本较低,新疆巴州财政局的调查显示,根据2008年国投罗钾公司财务报告显示,罗布泊钾肥生产成本仅为1298元/吨(包含除增值税外的其他实际负担的税收),企业利润率高达61%。显然,盐湖钾肥的成本优势是含钾岩石提钾不可比拟的。
据中国2011年1月出版的《中国钾肥行业市场竞争力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2010~2015年》,进入21世纪,我国钾盐产业快速发展,正在建成钾肥资源的稳定供应体系,自给率逐年提高。近年来,中国钾肥工业发展很快,钾肥的自给率从2000年的10%提高到了2009年的66.81%。钾肥生产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探明的可溶性钾盐资源总量接近11亿吨,预计2015年钾肥产能将从现在的440万吨提高到710万吨,2020年将达到1000万吨。专家预计未来10~15年内,国家将依靠科技进步建立起我国钾肥资源稳定供应体系,逐步形成由国际钾肥市场、国内钾肥生产基地和我国在境外钾肥生产基地三大支柱构成的2:1:1供应格局。据有关人士预计,到2017年,中国的钾肥将实现自给。2019年左右,我国将成为全球钾肥主要出口国。
陈履安由此得出结论,在现实技术经济条件下,含钾岩石综合开发成本过高,经济上不可行。把含钾岩石作为钾肥原料、工业生产可溶性钾化肥,不可能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因此,投入风险巨大。
陈履安说,真理大多都很简单,而维护真理却要胆略和勇气。只要摆脱狭隘私利,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保持理性与良知,认真对待,就是一个平常人也能有所作为。
笔耕不辍 倾心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是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陈履安以深厚的专业素养与卓越的文学才情在科学与大众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伪气功在中国部分地区流行。其中有一种所谓“太阳功”到处施展骗术。1990年,有人在贵阳的黔灵公园施术,说他自幼练功,承蒙高师指点,练就一手外气绝活,能使病人局部皮肤温度达到80摄氏度,可祛病强身。他先在病人皮肤上沾上水或酒,然后取一片香烟铝箔纸,将铝面朝着病人的穴位贴上,左手将其捂住,右手来回推拉作发气状。一边发气,一边问:“气来了没有?”病人随着他的发气动作连声喊:“热,热,烫,烫!哎哟!”隐隐约约从他手下穴位处还可以看到一丝丝烟气。病人也紧张得冒了一身汗,关节疼痛也似乎有所好转。不少人伸拇指叫绝。有的人甚至想拜他为师,但被谢绝。求治者纷至沓来,人民币流入“气功师”的腰包,但病人痛苦依旧,不少病人被烫起了水疱,甚至延误了治病时机。陈履安对此起了疑惑:气功之气不是无形之物吗,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大的热量呢?他既然有真工夫,为什么一定要铝箔纸(或硬币)和水(或酒)呢?陈履安请人将施术后的铝箔纸收集,与一般香烟铝箔纸作比较,请光谱专家进行光谱分析试验。结果证明,“气功师”在铝箔纸上涂了一层钠汞齐,发出的热是水或者酒与钠汞齐作用的结果。陈履安写了《揭穿假气功师的骗局》一文,分别在《贵州地矿报》和《贵州日报》上发表,戳穿了伪气功师谋财骗人的把戏,提高了市民的防范意识。上世纪90年代末,法轮功盛行,针对法轮功的歪理邪说,陈履安发表文章,为科普奔走疾呼:“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国民科学技术素质已迫在眉睫,不过,假的就是假的,只要我们用科学精神,严肃认真地对待,不论披着什么样的伪装,都会原形毕露。”
2000年,陈履安《两难困惑中的抉择——贵州矿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年,该书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二等奖。在西部省区中,这是惟一的二等奖以上获奖作品。同年11月,该书获得贵州省1999-2000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原贵州科技出版社总编辑陈克贤评价说:“这是一部以科学普及的道理,深入浅出地写出的著作,集理论知识,经验教训,抉择举措,展望未来等为一体的意义深远的著作,是出版界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集科普与学术性为一体的著作。……我不认识作者,没有交往,但拜读后神交已渗入其中!”
退休后,陈履安的科普创作更是佳作频出。他曾获贵阳市人民政府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四次;2009年获贵州省“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奖散文二等奖。2003年,科普专著《水与贵州》一书出版,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为该书题词“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保护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2005年,《倾心求国是》一书出版,韩启德评价此书:“本书不仅有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还不乏思想火花的闪烁与创新意见的真诚表达。”
2011年“4.22”世界地球日前夕,陈履安不顾自己晕车的毛病,经过单程7个小时山路的颠簸,到石阡县甘溪乡参加第42个“世界地球日”的科普活动,作了题为《善待地球——我们的家园》的科普报告。针对当前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再次呼吁不能和美国人攀比。他说:“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提倡过量消费,满足人们的贪婪,是与我国的国情、国策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相悖的。试想中国人也像美国人那样高消费,将会给予国土资源、水资源和环境带来多么巨大的压力!正如印度圣雄甘地所告诫的那样:‘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近古稀的陈履安先生依然如哨兵一样守望着理性与良知。他相信温家宝总理的话:“知者尽言,国家之利”。“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敢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张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