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加强网络信息时代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覆盖的日益扩大,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民意的“力量”愈发强大,对现实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据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市场咨询公司对2874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7.1%的受访对象认为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官方了解民生、体察民意的重要途径”,71.9%的受访对象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中国式民主建设的新通道。事实上,由于网络已经日趋显现“第一媒体”之势,网络媒体已经超过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等传统媒体对民众的影响,并呈现出取代电视的发展势头。

在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全面深入推进的今天,互联网上汇集起来的网络民意,不仅可以改变原本的话语权力格局和利益博弈方式,也可以逐步改善原本相对失衡的强势弱势群体的力量对比格局。在相对虚拟、隐秘的互联网上,很多人平时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不方便说的话与事,往往都能够“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出来。这些海量、及时的网络原生态信息,不仅使中国民众的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同时也对各级政府的执政方式与智慧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为能不能获得真实、高效的社情民意,能不能积极参与、影响并引导网络民意,并与之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不仅直接考验着每个官员的行政能力,也考验着党与政府的执政能力。

近年来,无论是政策文件、行政决策过程、公众参与状况,还是公共突发事件、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等,政府在信息发布方面受到的质疑不少,政府信息形象也受到影响,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操作降低着人们对政府信息责任态度的信任。当事人、地方政府和“围观”事态的网民多赢的结局很少,当事人冤屈难申,地方政府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维稳却落得一身埋怨,民众觉得社会正义更加渺茫,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向心力一次次地受到损伤。其实,很多突发事件,常常只是官民之间和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如何从单纯的媒体管控、信息封堵,走向公共关系管理,建立回应社情民意的监测分析机制、回应机制,并与党政官员问责机制相配套,形成突发事件中政府公信力的修复和提振机制;如何从旗帜鲜明地反对什么,到学会倾听、学会回应、学会道歉、学会主动设置议题和转移议题,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对执政能力的新挑战。网络民意,是推进政府善治的建设性力量。在当下公共领域的构建中,网络传媒作为一个提供信息和公共讨论的平台与渠道,使公民、传媒、政府三者之间形成了及时的、建设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修正,而且这些过程和环节也日趋走向透明与公开,最终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

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努力适应时代要求,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利用和管理,做到重视网络,学习网络,懂得网络,用好网络,让每天上网看看、网上聊聊成为习惯。通过网络,领导干部就能够便捷地深入基层,听民意,聚民智,加快决策科学化。而且,网上的民意未加筛选修饰改造,有些是“正常渠道”听不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尽管有的可能语言粗俗,言辞激烈,但这是原生态的群众情绪,更是可贵,有助于领导干部掌握下情。能不能获得真实、高效的社情民意信息渠道,是直接关系到官员们“能不能打赢信息战”、“能不能不被扭曲了的民意控制”的重大问题。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提高执政水平,领导干部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应该是,不要惧怕而要敢于正视互联网,积极参与互联网上的各种讨论,虚心听取和收集互联网上的民意,为决策提供依据,不仅要经常下基层调研,而且要经常到互联网上去调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更应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加强学习,使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互联网联系群众、凝聚民心、开展工作。这是执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提高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只要心中装着广大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就会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二、网络议政应建立长效机制。据调查有很多政府部门的网站内容很长时间不能更新,提供的信息也不丰富,只是满足了具有网站示范的功能,或是把门户网站当做一个懒得打理的“秀场”。事实上“网络议政”不是谈一次便能了解群众的所有想法,解决群众的所有问题,政府网上信箱、政府门户网站等不能一开了之,从此不闻不问,而需要建立有关的责任管理制度等,使网络沟通成为常态。建立健全群众网络意见建议整理、采纳机制,在认真听取网络民意的基础上,使群众的声音有效体现在政策方针的拟定中,做到不遮不掩,实事求是,认真回答群众的问题;以较高的效率,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三、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拓宽民众参政议政的渠道。网络舆论折射出目前中国民众参政议政的渠道相对狭小,政府在网络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的角色。拓宽民众参政议政的渠道,最重要的步骤应该是落实宪政,依法治国,切实保障民众的各项基本权利能够实施,而不是设置太多的门槛,将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束之高阁。同时应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限制膨胀的行政权力和官僚作风,重新定位官民之间的关系,落实有效的参政议政渠道。整合政府职能,形成工作联动机制。目前,各级政府针对网络议政的职能整合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实际上民生和民主进步方面的网络诉求,单一的政府职能部门是很难解决的,应该考虑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应建立从信息收集、分类、处理到对策发布的整套流程方案,避免出现群龙无首或者是众口不一的尴尬局面。

四、加强网络信息与网络平台分类技术的应用,培育支持公益性的议政网络平台。网络议政的声音并非都是理性的,网络也充斥着逞一时之快、泄一时之愤的网络板砖主义,以至于“网络暴力”。为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政府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规范与监管。网络舆论平台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政府及其隶属的企事业单位的门户网站;二是追逐经济效益的商业网站;三是公益性的网站。政府及其隶属的企事业单位的门户网站在大力宣传党的政策、积极引导良好社会舆论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把工作做实,少点形式主义;商业网站趋利性明显,因此是各级政府监管的重中之重,既要监管网络平台本身的合法性,又要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对于网络运行商而言,即使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要对发表在其平台上的内容负责;培育支持公益性的网络平台,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同政府监管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管理格局。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网民如何有效地参与网络监督,力争通过最有效的网络平台建立与政府快捷良性的双向互动,包括一些具体操作方面的规则等。要鼓励民众关注所在地区的公共议题,相对贴近民众的生活,关系民众的利益,更能够获得相对广泛的回应。要鼓励、允许、宽容网民对地方政府的抱怨和善意批评,积极了解民众的利益诉求,尽量迅速解决问题,避免矛盾扩大化。如此,才能将社会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避免把局部问题变成全局性问题,把地区性问题变成全国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