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中央关于促进产业自主创新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远不能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2010年,九三学社围绕“产业自主创新”开展了系列调研,了解到一些共性问题。

一是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服务能力仍待提升。由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银企信息不对称、风险与收益不对等”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加之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大部分商业银行仍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主要服务对象,而对民营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需求,缺乏利益驱动。虽然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已将发展中小企业业务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但其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创投风投资本的多元化、退出渠道的完善、专门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仍有很大改善空间。二是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培育不足。需求牵引是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现有的自主创新政策对供给端的研发较为重视,而对需求端的产品市场培育则相对不足。对培育自主创新产品市场具有重要作用的政府采购还存在定位不清、采购范围过窄、制度层次较低、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和衔接不畅等问题。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占GDP的比重长期徘徊在1%~2%之间,远低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水平;从政府到社会用户在支持自主创新产品上还存在“叶公好龙”的倾向,口头上高呼支持自主创新,实践中却怀疑和排斥自主创新产品。有医药企业反映,在报批新药时,有关审批部门总是要问:这种药国外有没有?如果国外没有,审批就会很困难。这些现象阻塞了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出口”,使许多自主创新在进入市场的关键环节窒息,创新链条在需求环节中断。三是民营企业公平待遇仍待落实。民营企业已成为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但无论在财政科技投入还是政府采购上,仍然存在对民营企业不重视和不信任的现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有的政府资助科研项目,本来民营科技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施,但政府却宁愿投入更多的经费让国有企业或国立科研院校承担,而国有企业或国立科研机构又将项目以远低于项目预算的费用再分包给民营企业实施。四是人力资源供需脱节。一些企业反映,新来的学生不仅不具备实用知识和技能,而且连基本的基础知识也要在企业补课,难以适应企业创新的需求;一些具备真才实学、经过长期实践历练并成为国内外著名公司或创新企业的骨干人才,由于学历、职称或专利数量等条件限制,无法享受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提供廉洁高效的公共服务等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目前在这方面还有较多欠缺。

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自主创新,我们建议:

一、鼓励金融创新,增强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服务能力。加快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中小银行从单纯扩张资产规模向提升对中小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转变,允许中小银行根据不同的风险水平和贷款对象确定利率水平;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融合,鼓励中小银行探索中小企业信贷模式创新;支持银行信贷评估系统与企业的ERP、CRM、SCM等信息系统无缝连接,以使银行获取真实的贷款企业信息,打破银企信息不对称瓶颈,增强银行风险管控能力;通过调整税收结构、加大引导基金力度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创投风投领域,支持创投风投规范发展;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中小板、创业板发展机制,完善创投风投退出机制,加快第三板证券市场发展;加强创投风投专门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加大对本土从业人员的培养。

二、强化本土市场需求对自主创新的牵引作用。一是在政府采购、行政审批等工作中切实树立支持自主创新,民企、国企一视同仁的理念,毫不动摇地坚持政府采购的自主创新政策导向;不断完善政府采购法规,明确国货的认定标准和程序,规定采购国货的义务和责任,并将国有企业非财政性资金采购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长远来看,应当制定《购买国货法》,明确政府购买中国制造产品的义务和责任,推动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二是鼓励本土企业根据国情选择自主创新策略,依托本土市场不断提高水平,借助高速成长的中国市场走出中国特色的主导技术路线。三是通过自主创新产品应用补贴、舆论宣传等手段打破对外国产品的盲目崇拜,培养公众支持自主创新的意识。

三、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快教育改革,切实解决人才供需结构矛盾。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教育方法,鼓励学生个性发挥、独立思考和自由创造;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增强高校专业的适应性。二是破除人才政策中的“唯学历论”、“唯职称论”等条条框框,建立灵活的、不拘一格的人才使用机制。着力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人才评价体系,让企业自行决定引进人才的评价标准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