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著名临床医学家,中国肿瘤内科和化疗学奠基人,社上海市委原副主委,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原主任孙曾一教授从医六十五周年庆祝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邵鸿,上海市副市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赵雯给孙教授发来贺信。社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原副市长、社市委原主委谢丽娟,社市委副主委黄鸣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到会致辞并送上贺礼。
邵鸿在贺信中说,许多癌症患者因为您而得到早期发现和妥善治疗,从而获得痊愈或是延长了生命。他们不仅惊异于您医术的高超,更深深感动于您对患者的平易、关爱和体贴。古人说:“医者仁术”,在您身上这句话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和体现。先生是我社的前辈,正是有许许多多象先生一样的杰出前辈,我们九三学社才有了自己独特的地位和声望,才能使众多优秀同志汇集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仁者寿。先生从医逾一甲子,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医术造福无数患者,善莫大焉,荣享上寿,理所必然。先生长寿而健康,不仅是自己和亲人之福,也是诸多患者之福,因而,也是我们大家的衷心希望。见贤思齐。先生给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们要学习您敬业有为,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更要学习您仁心德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而奉献一生。 此次大家为先生祝贺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寿仪。它所表达的,是一种来自社会的真诚感谢和美好期待;它所传导的,是一种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大爱和向善。恭祝先生耆宁康健,福寿吉祥!
赵雯在贺信中说,尊敬的孙曾一教授,六十五年来持之以恒,潜心钻研,在消化内科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更为推动中国肿瘤内科、化疗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作为仁医,医术精湛,除病救苦,为患者带去福音。作为学者,勇于探索,独树一帜,深受同行尊敬。作为良师,精心育人,奖掖后进,为临床医学培育了大批英才。作为参政党党员,一直将九三学社的工作视为自己的一份事业,热心社会服务,勤于参政议政,敢于直砭时弊,为九三学社上海组织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发扬“民主与科学”精神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的孙曾一教授谦逊致谢。他说:“我在肿瘤内科学中只能算半路出家,做的工作很少,但始终受到同道的支持和帮助。我常常对同事们说,因为有了病人才能使医者的医术水平得以发挥,才使得医者成长提高,所以病人是医生的衣食父母,医者对病人应该心存感恩,要为他们真诚地服务。”
“从医很辛苦,现在很多年轻的学生最终都放弃了医学专业,很可惜。我作为一名老医生,现在还兼任好几家医院的顾问,总想多为病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欣慰的是家里的第二代、第三代依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我们都不怕苦!”
“建设好医学事业,任重而道远。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医学事业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医疗水平更上一层楼,一起做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朴质的话语,真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用热烈的掌声表示着对孙教授的深深敬意。
会场上播放了肿瘤医院的医生们制作的祝贺视频,为鲐背之年的孙教授送上真心的感谢和深深的祝福,感谢他多年来为患者、为医院、为中国肿瘤内科学和化疗学所做出的贡献,祝福孙教授健康长寿。孙教授的年轻同事在活动现场表演了相声,还特意献上了极具时代特色的沙画表演。伴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巨大的投影屏幕上播放着艺术家现场绘就的一幅幅生动的沙画,它们勾勒出孙教授从医道路六十五年风风雨雨的历程。当一幅夕阳普照,树影婆娑的秋景图上出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十个大字时,全场再一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不正是孙曾一教授的写照吗?
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著名临床肿瘤学专家孙燕、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等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到会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小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等领导也分别代表单位致贺辞。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原参事杨绍刚律师等孙曾一教授的社内好友以及孙教授的医院同事、学生等八十余人参加了庆祝会。欢声笑语始终洋溢在会场,还时不时地飘出会场外,让微凉的秋日傍晚透着阵阵暖意。(詹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