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做客清华大学第四届“生命科学与医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作为特邀嘉宾带来了《现代医学随想和讨论》的主题报告,与现场400多名师生热烈探讨医学研究中的学术创新与人文关怀。
下午2:30,韩启德一身黑色便装登上讲台,“今天非常高兴能来参加清华大学的生科博士论坛,我看了同学们的报告摘要,题目都很小很深,是‘钻进去’了;我今天的报告比较宏观,要把大家‘放出来’。”简短的开场白幽默不失严谨,赢得了清华学子的热烈掌声。
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是最好的问题
韩启德的报告形式十分特别,他以对“高血压”的讨论作为切入点,以8个问题贯穿全场,第一个问题“高血压是否是疾病”一提出便引来全场师生的头脑风暴和热烈回应。生命学院、医学院和化学系的同学们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背景和日常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血压值需要量化,当血压高到影响正常生活时便是疾病;也有人认为需要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基因突变造成的高血压不算疾病,由于日常生活不规律不健康引起的高血压才是疾病。韩启德引导大家从《辞海》中“疾病”的定义进行考虑,让大家反思“年纪大是不是疾病?”“近视眼算不算疾病?”等等,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血压不是疾病,而是一种危险因素。
接着,韩启德又层层递进,接连抛出几个相关问题:高血压是否需要治疗?血压多少算高血压?每一个问题都引发大家积极讨论和严肃思考。韩启德指出,现代医学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将群体研究的结果运用于个体。根据美国医学界的研究,服用降压药能使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减少30%,但这30%运用到个体上时比例其实很小,也就是说,吃药并非一种必须。
韩启德还与大家讨论了“小肝癌早期发现是否要切除”“机器人医疗技术是否值得发展”等问题,现场的老师们也纷纷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韩启德院士向现场发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但又涉及现实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的本质,引发大家参与和深思。
医生不能只靠科学
韩启德在报告中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年轻时下乡当医生的经历。他曾作为西韩铁路建设工地的随行医生,在整整一个月内,仅靠苏打粉和青霉素维持了500工人的身体健康,现场的同学纷纷表示惊讶。韩启德解释说,人类的很多病,除了肿瘤晚期和急性感染,其实都会自我修复。给病人治病,靠的不是“药”,而是“信”。韩启德年轻时曾给某地农村中年妇女治疗癔病,在其他地方治不好的癔病到他手里便妙手回春。韩启德说,他靠的不是药物,而是让病人信任他,解除其心理负担。
韩启德表示,医生不能仅仅依靠科学,更重要的是了解病人的心理,把病人首先当作人。韩启德引用特鲁多大夫的一句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医生是干什么的?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同时也对现在医院里的一些年轻大夫们“总是去治疗,很少去帮助,安慰不关我的事”的现象表示担忧。韩启德对医学中人文关怀的呼吁和人文内涵的思考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韩启德的报告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小时,但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老师和同学们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生命科学学院公衍道教授和刘鑫老师表示,韩启德院士的讲座非常精彩,角度和观点都非常新颖,无论从教学还是科研上都极富启发性。生博112的学生盖景鹏表示,韩院士思路特别清晰,不仅提出自己的观点,还有数据支持,很能引发自己的思考。生博102的于杰同学认为,这种互动式的报告形式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自己听得格外认真。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博士生论坛已成功举办过四届,该活动旨在为校内从事生命科学与医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实验室及博士研究生搭建一个综合性、前沿性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展示舞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实验室之间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科研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良好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