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为他们架一座求学之桥

——茅玉麟与茅以升基金会的故事


3届全国政协委员,14年政协经历,100多份提案。如今,茅玉麟已是不折不扣的政协“老三届”。这位已故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院士的小女儿,一直在全力为“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倾尽心血。从艰难起步到步入正轨,茅玉麟究竟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五味的创业之路

回忆起基金会运行初期的酸甜苦辣,茅玉麟记忆犹新。

“前几年资金量不大的时候,干什么工作都要量入为出,尤其要节约行政开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记得那是1月9日,天气很冷。基金会上午需要筹办一个颁奖会议。我和同事清晨6点就出发准备从家坐公交车去会场。可是由于上班的人多,怎么都挤不上车。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迫不得已我们只好选择打车。当时的出租车还分为黄色的‘面的’和‘夏利’,为了省几元钱,我们一开始只拦面的;然而由于天气不好,打车的人也很多,最后连夏利都打不到。正在焦急之时,我们看到一辆拉行李的平板车。时间紧迫,我们就坐着平板车往会场赶去。北风呼呼地刮,刺骨的寒冷。而我又是迎风性过敏体质,等最后到了现场,我的整个脸肿了起来,面目全非,甚至连眼睛都睁不开。就是顶着这样的脸,我把那场会议主持了下来。”

这样艰难的事情不胜枚举。“其实我们也动摇过。有人提出把奖项由奖励个人变为奖励项目,那就仅需有个荣誉奖项,不需要大量的奖金了。”“可是这20年来最终我们坚持下来了。因为只有‘人’才是第一位的。这也是我们秉承的信念。”

正是凭借着茅玉麟的努力,茅以升基金会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最近一次评估中,茅以升基金会在北京科技类基金会中名列前茅。而“茅以升桥梁大奖”也因其公正、公平、权威被业界誉为土木工程类的最高奖项。

从“学者”到“筹款者”

资金始终是基金会生存的必要条件。作为非公募基金会,茅玉麟需要自己去筹集资金。“基金会接受的第一笔捐助是沈阳铁路局寄来的10万元,当时我们兴奋得手舞足蹈,看着汇款单仔仔细细、反反复复数着上面的‘0’。”茅玉麟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满怀笑意。

一个埋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要去市场上募集资金,这个转变是怎样做出的?面对记者的提问,茅玉麟坦言,“刚开始,角色和观念的转变让我很不适应,总有些坎过不去。”“有一年夏天,我去一个机构募集资金。烈日炎炎下,我就站在门外,看着自己的汗滴顺着胳膊一滴滴摔碎在地上,可就是举不起敲门的手。不知道过了多久,一位相熟的朋友路过,才把我这个被太阳晒得满脸通红,又浑身水淋淋的人领进了房间。”“我现在还记得那个朋友突然看到我时的眼神,明显充满惊讶。”茅玉麟满眼含笑地说。

就是这次艰难的过程,让对方深为感动,为基金会捐资100万元。“既然选择了从事这项事业,就需要把心态放正。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基金会受益之时,自己做出的牺牲和努力就都是值得的。”茅玉麟说。

“为他们架一座求学之桥”

如今的基金会各项工作已趋于稳定,茅玉麟的心又有些“不安分”起来。

“我曾经多次在那些水系发达的山区里见到正在趟水过河的孩子,有的水流湍急还很深,对于孩子来说太不安全了。从前基金资金量不够,做不了慈善;现在我们也要开始进行探索。”

据茅玉麟介绍,茅以升基金会将设立“小桥工程”项目,为这些有需要的地区建立一些“求学之桥”。“目前我们正在加紧调研。大概20万元-30万元就能建一座小桥,可以让很多的人为此受益。”小桥工程将由一些知名工科学校的专业学生设计,让他们真正在实践中成长。“这其实也是践行茅老‘先习而后学’的理念,为教育模式改革增添一种方式。”

“当看到那些孩子追着我们的汽车跑时,我的心真痛……”茅玉麟的眼圈红了,“我们只想为他们进点绵薄之力。”(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