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认真总结经验推动毕节试验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毕节位于我国西部山区,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乌蒙山革命老区。联合国有关机构曾来考察,认定这里许多地方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典型喀斯特山区,这里曾经陷入“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成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于全省35人和全国95人的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中央智力支边扶贫协调领导小组的支持和帮助下, 1988年6月9日 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从此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确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开始了探索解决贫困、遏制生态恶化、寻求经济与社会良性发展的实践。试验区建设18年来,成就显著。到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13.4亿元上升到231.02亿元;财政收入从3.02亿元,上升到34.81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1.29‰下降到9.5‰,粮食产量从103.81万吨上升到247.22万吨,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26元上升到1876元,贫困人口从312.2万降到59.8万;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从全省后列跃升到第三位。三次产业结构排序从“一、二、三”;转变为“二、一、三”。由于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加大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4%提高到2005年的33.92%,减少水土流失面积7287平方公里,流入两江的泥沙大量减少。人口控制成效明显,2005年全区人口出生率15.50‰,比1988年的27.41‰下降11.91个千分点,按此计算,18年来少出生人口112.06万人。

九三学社中央调研后认为,毕节试验区的建设取得了宝贵经验。一是毕节试验区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在贫困地区实现人口、粮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理论思维和奋斗实践的结晶,是执政党逐步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行探索。二是毕节试验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经济建设时期的成功范例。毕节试验区的创建得益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结合相应省级组织相继与毕节地区八县市建立了定点支边扶贫制度,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帮助解决试验区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如对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开发战略、生态建设、人口素质提高等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协调帮助贵毕公路,洪家渡电站、内昆铁路威宁站扩建、隆黄铁路、煤炭化工等一批重点项目的立项和开工建设等。三是毕节试验区建设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使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的建设意图得以实施和实现。政府部门是实施中国共产党执政意图的主要机构,掌握着国家赋予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手段,同时肩负制度建设的职能,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毕节试验区建设抓住了中共十六大召开以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试验区发展构想通过政府部门的努力,转化为经济发展规划和支撑规划发展的项目。四是全国政协,贵州省政协一直持之以恒地关注试验区健康发展,地方政协各级组织坚持团结政协各界别,各级政协委员、各族各界人士,以促进试验区发展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年来,就有10多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多次到毕节指导工作。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贾庆林主席亲自深入毕节试验区,给予关怀和支持。2005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专为毕节试验区举办了集体采访活动,向中外上百名记者宣传介绍了试验区的工作。今年,贵州省政协主席、副主席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赴毕节试验区考察调研,形成分工协作抓落实的格局,有力推动了试验区建设。

九三学社中央调研后发现,毕节试验区建设仍然面临三方面困难。一是经济发展差距大。2004年,人均GDP为2750元左右,比全省、全国分别低5.17和5.8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积累较弱;全区GDP消费率仅16.4%;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只占全省、全国平均数的96.66%和56.71%;“三农”问题突出,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正常年景为15%~20%,灾年高达25%以上;农村贫困发生率7.7%,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左右,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薄弱。二是生态环境脆弱。全区还有近1.2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石漠化面积已达5727平方公里,且每年约以3万亩的速度增加,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已达1850平方公里。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森林生态体系尚不完备。在电煤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大煤保大电的格局尚未形成,局部地区群众生活生产用煤紧张;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缓慢,沼气使用户数不足乡村户数的2%,地方性氟中毒较为严重;工业“三废”综合利用、贮存、处置比例仅57.7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仅22%左右,工矿区环境治理尚待加强;农村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生态污染急需治理。三是社会发展差距明。人口压力大,按喀斯特地区小康型土地承载力计,全区现有耕地最多承载600余万人口,而全区现有人口已达728万,且农业人口比例占93%,社会转型的压力比较大;目前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率占22%左右,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40%,农村科技示范户仅占乡村总户数的9%左右。2004年尚有22%的村(886个)未通自来水,7.5%的村(300个)未通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比较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尚处于起步试点阶段;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仅为7.55%和11.83%,工程性缺水严重,农村工业不发达;试验区目前城镇化水平极低,仅11%左右;还有173个贫困乡,2587个贫困村。说明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与先进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

针对存在问题,九三学社中央提出七点建议。第一,加大对通乡油路、通村公路的国家资金补助,使试验区加快完善新农村公路路网;第二,尽快审批落实毕节试验区“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行动支撑项目。第三,尽快启动石漠化治理专项工程,并重视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示范工程。第四,由于毕节试验区是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区,建议将退耕还林指标,带“帽”下到试验区;并制定林产所有权、放活林地流转权等改革政策和举措。第五,尽快批准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十一五”总体规划,并关注草海污染治理。第六,将威宁、赫章两县纳入毕节试验区“十一五”煤炭产业发展规划,并协助其搞好勘探规划;帮助毕节试验区培育和壮大煤化工产业。第七,设立支持毕节试验区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转移支付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