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产业发展的立足之本

——访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在产业自主创新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推进产业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

记者: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也是企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动力源泉。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还远不能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您认为当前自主创新存在哪些共性的问题?

赖明:2010年,九三学社围绕“产业自主创新”开展了系列调研,了解到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服务能力仍待提升。二是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培育不足。对培育自主创新产品市场意义重大的政府采购占GDP的比重长期徘徊在2%以下,远低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水平;从政府到社会用户在支持自主创新产品上还存在“叶公好龙”的倾向,口头上支持自主创新,实践中却怀疑和排斥自主创新产品。三是民营企业公平待遇仍待落实,如一些科研项目,政府宁愿投入更多的经费让国有企业承担,而国有企业又将项目以远低于项目预算的费用再分包给民营企业实施。四是人力资源供需脱节。

记者:您曾经说过,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都是走不通的。您认为产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是什么?

赖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从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到汽车制造业,我们传统产业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有多少自己的知识产权?

当前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类似问题,物联网的精密传感器、电动汽车电池的核心部件和高性能碳纤维的80%以上依靠进口,新一代光伏电池、LED芯片等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仍然受制于人。因此,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都是走不通的。应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将技术创新,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作为产业发展的立足之本。

记者:当前,各地正在掀起一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潮,形势很好,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性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赖明: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重点攻克的方向和创新发展模式,避免走大的弯路。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不将主要精力用在关键技术的突破上,而只是把功夫下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上,就难以摆脱技术严重依赖的尴尬局面。很多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习惯并擅长运用要素配置,追求规模的快速扩张;擅长引进技术和投资实现产业化,而不善于也缺乏耐心推动自主创新。一些地方盲目争投资、抢项目,甚至不惜采取“新瓶装旧酒”的手段,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因此,当前应该更加强调把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突破放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

记者:那么,您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哪些政策建议?

赖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取决于市场,为此,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建议采取“宽进严管”原则,市场准入应求“新”不求“大”,重技术水平、轻规模限制;严禁政府性投资进入竞争性新兴产业领域,避免政府指定技术路线、“以批代管”等行为;扭转一些地方争投资、抢项目,大搞新兴产业形象工程等不良倾向。同时,要完善产业激励政策,系统改进新兴产业支持方式,在公平公正基础上,采取竞争前补供方、发展中补需方和产业化靠市场的发展策略;要切实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记者: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自主创新,您还有哪些建议?

赖明:一是要鼓励金融创新,增强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中小银行从单纯扩张资产规模向提升对中小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转变,允许中小银行根据不同的风险水平和贷款对象确定利率水平。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融合,鼓励中小银行探索中小企业信贷模式创新等。

二是强化本土市场需求对自主创新的牵引作用。要在政府采购、行政审批等工作中切实树立支持自主创新,民企、国企一视同仁的理念,长远看,应当制定《购买国货法》。要鼓励本土企业根据国情选择自主创新策略,依托本土市场不断提高水平。

三是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快教育改革,切实解决人才供需结构矛盾;要破除人才政策中“唯学历论”和“唯职称论”等条条框框。(牛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