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是确保耕地安全。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九三学社中央、农业界委员共同呼吁,18亿亩耕地保数量更要保质量、保布局。
委员们认为,确保中国13亿多人的粮食安全是大事。从我国情况看,18亿亩耕地“红线”屡被挑战。1998年全国耕地面积是19.45亿亩,到2005年就降至18.31亿亩。
委员们强调,当前“占好补差、占多补少、一块田补多次”现象时有出现。保面积的同时,没有质量的数量同样令人担忧。委员们谈到,在南方,很多可以熟两季三季的高产水田已在置换、流转过程中消失。九三学社中央指出,有些沿海地区用围海造田造出的盐碱超标土地、置换了大量优质农田。
根据国土资源部将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的标准,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目前我国耕地平均等别为9.8等,总体水平偏低。其中,低于平均等别的10至15等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7%以上;全国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仅占6.09%。
此外,委员们特别谈到,越来越多的耕地正在向西部地区集中。一方面,耕地过于集中西部不利于粮食的加工和运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承载工业生产布局对生态容量的需求。委员们还表示,在耕地面积集中的中部产粮大省,农业产业化投入较沿海地区相对落后,形成生产和市场的倒挂。
对此,委员们指出,要严防“18”亿亩耕地底线被突破的风险,同时保耕地保数量更要保质量、保布局。委员们建议,要构建耕地质量保护的有效防线,加大执法监管工作,把土地监管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依法监管,依法保护,依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