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洪绂曾顾问:高级蓝领“一将难求”呼唤职业教育大发展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领域不是一个很令人关注的话题。然而,在日前结束的2006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我们发现,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却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到社会,职业教育的话题不断升温。招聘过程中“博士硕士不稀罕,高级技师一将难求”的消息也不再是新闻。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顾问、农业部原副部长洪绂曾对职业教育的一些看法,能帮助我们对职业教育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顺应市场需求  发展职业教育

洪绂曾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还是很重视职业教育的,那时候经常搞技能比赛、劳动竞赛,评选技术能手、劳动模范、劳动英雄。职业教育遇冷只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高等教育的呼声一直很高,创新型国家需要研究型人才,国家也普遍重视发展高等教育;但是也出现了脱离市场需求、无限扩大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倾向,忽视技能型基础人才需要职业教育来培养的事实,导致人才培养不能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出现了职业教育遇冷的现象。

洪绂曾指出,由于市场对蓝领人才的需求日益凸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符合我国对蓝领人才的市场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中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六七年了,期间召开了两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提出建设1000所中等职业示范校,建设100所高等职业示范校,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中等普通教育人数比例达到1:1,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由100亿增加到300亿元,这些举措实质上涉及到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结构调整和社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可以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不错。

洪绂曾认为,经济发展需要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人才,特别是职业技术人才,所以哪个地方越早认识到这个形势,越早抓职业教育,就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主动。这需要中央抓,也需要地方领导认真分析经济和客观规律及形势,分析市场需求,平衡教育发展,主动适应。这会有一个过程,但是还应该有信心,因为最后起作用的是市场,市场经济这扇门一打开,挡都挡不住。

消除认识偏见  发展职业教育

鉴于中国文化传统中长期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的观念,洪绂曾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职业教育。应该明确,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职业教育是农民成才的康庄大道,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渠道。洪绂曾说,他在农业部工作时,全国有60多所大学、300多所中专归农业部管。中专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有很多县乡基层干部甚至高级干部,都是通过中专教育培养起来的。因为中专的学习特点就在于结合实际,深入基层实践,相比较而言,学生有更多的耐力和适应能力到农村、农场,深入田间地头,熟悉农业生产的规律,把握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键,所以比较受欢迎。现在大学毕业背景的干部多了,理论水平普遍高了,但是实践本领和动手能力却差了很多。洪绂曾回忆说,他在吉林工作时,有一年来了一场霜冻,把当地的玉米苗都冻了。当地农民就问大学生,到底毁不毁这块地。回答这个问题很容易,因为关键看玉米苗叶子的生长点破坏了没有。玉米叶子的生长点比较低,只要生长点还在,没有被毁坏,那就没有必要毁掉这块地。结果当时好多大学生就目瞪口呆了,遇到这种非常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学生往往书本知识知道很多,但是一碰到实践就不行了。这是现在不少大学生的通病。所以现在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好初等职业教育基础,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特别要发展市场需求较大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从而搭建一个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这是最根本的做法。洪绂曾说,国外并不存在“职业学校低人一等”的社会观念。20多年前,他去加拿大考察,遇到一个初中毕业的年轻修蹄工,我问他为什么不读书,他告诉我,修一个马蹄可以赚40加元,而当时在加拿大,大学实验室的辅助工一小时才能赚10加元。也就是说,通过修马蹄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大学实验室辅助工创造的价值。他准备攒钱买农场以后再继续读书。多朴实的想法!他把教育和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方式,而不是把教育作为炫耀的资本。洪绂曾认为,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是一个很困难也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深层次的问题。教育是为显示个人作为“劳心者治人”的工具,还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学习的一份技能?教育是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生活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能够通过工作热爱这个行业,将工作作为一种生活手段,享受生活乐趣,这就足够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根本上是个观念问题。

洪绂曾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从教育着手,提高全民素质,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在政策上引导完善。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应该享受和普通教育毕业生同等的社会待遇;如果他们有特殊技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还应该受到特殊对待,拥有较高的工资收入、较高的社会地位。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发展职业教育

洪绂曾说,从现实角度考虑,比较容易操作的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提倡义务教育最后一年能够和职业教育衔接,但劳动力要上岗,还是要经过初等职业教育培训。比如农民工需要经过培训,但各个行业不一样,各个企业也不一样,有的培训一天,有的培养一星期,有的可能是一个月。初等职业教育培训应该更加规范化,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有一到两年的规范职业教育阶段。这样就使农民工乃至全社会在心理上都认为这是正常的教育渠道。过一段时间如果觉得知识不够,可以再选择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这样实现从技工到技师、再到高级技术人才的跨越发展。所以应该通过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来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见。

洪绂曾认为,理想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不同层次。就人才需求来看,中等职业教育人才———技师的市场需求最多。从体系建设来讲,还需要重视初等职业教育,包括农民工的培训、阳光工程、农业部推行的绿色证书、新世纪青年成才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应该作为初等职业教育来加以规范。劳动力经过一到两年的规范职业教育阶段,然后根据个人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选择工作,做出取舍,走向社会。

洪绂曾说,办职业教育,离不开人力、财力和体制。在人力方面,职业教育的生源是没有问题的,但师源却是一个问题。职业教育的老师应该是“双师”,就是一方面在理论上能够给学生指导讲解,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也能给学生示范,所以要求老师也应该持有双证,即高等学校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资格证。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的储备不足。在山东平度的职业教育学校的德国老师就说:“我不光是在培养学生,也是在培养老师”。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不仅能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而且要懂得实践,只有这样,他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能够解决实践问题的人才。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同。人才包括通过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和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同样也培养硕士博士,不过它着重从高端实践角度来培养。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两者的培养手段也不同。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实践。职业学校的评价体系与普通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两回事,不仅看有多少大楼、实验室、高尖端设备,更要看有多少车间、有多少最新的工业生产机械、有没有具备实践条件的工厂、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掌握先进的工业生产手段。所以,评价职业教育和评价普通教育应该遵循两种不同规范。此外,评价职业教育的人才成败与否,不是指这些人取得多少硕士博士学位,而是要看他们引领相关领域技术发展上的贡献,是不是受到社会的欢迎。再说财力。我国的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还没有达到4%,但是,即使这样,职业教育占整个教育资金的比重仍然不能与高等教育相比。此外,资金来源渠道也比较有限。其实,除了国家,地方和社会也应该投资办职业教育,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应在资金投入的分配方案上增加教育比重;在对教育的投入中,应该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的比重,向职业教育倾斜;同时鼓励吸引全社会甚至国际资本向职业教育领域投资。洪绂曾说,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体制困境首先表现在整合资源的问题方面。职业教育的资源比较分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办职业教育,但行业部门同样要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该很好地和相关行业结合,在行业主管职业教育的体制下,往往知道这个行业最需要什么人才,因此,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来确定人才的培养计划,所以应该动员行业的积极性兴办职业教育。另外,地方有特殊的产业和要求,也应该根据这些来培养职业教育人才。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确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比重,做出全面规划,很好地协调各个部门;在具体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产业部门的积极作用。行业、产业部门和地方办职业教育,往往更加了解实际,更加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