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绿色建筑:助推产业节能驶上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九三学社建言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看起来剔透俊朗的xx大厦,每年却要“烧”掉4000万元的能源费,与国外“零耗能”建筑相比,国内建筑的“高能耗”问题出在哪里?专家们指出,墙体太“透”、窗户太“漏”是导致目前我国建筑高耗能的两大“症结”所在。”(据园林在线12月7日消息)

目前,大多数建筑的外墙材料都是以钢筋混凝土、实心粘土砖为主,易导热,并且没有保温层,故而墙体的导热性较高,在受到太阳的照射后,很容易吸收太阳热能,并辐射到室内空气中,使得温度“升高”。与此同时,由于窗户的密闭性较差、没有遮阳系统,室外的热量、强光照很容易从窗户直接“漏”进室内。这也就是大家平常苦叹空调“夏天不冷,冬天不热”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再加上建材生产能耗,仅建筑方面用去的能源就高达45%左右。而在发达国家, “建筑节能”已成为未来发展中的一个沉重并紧迫的话题。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兴起不仅顺应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潮流,同时又是我国建立“两型”社会的组成部分。选择绿色战略,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生产绿色产品,发展“绿色技术”无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技术保证。

九三学社的专家学者们,早已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绿色建筑——这一涉及节能环保国家发展战略的绿色产业。

2007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的倡导下,九三学社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研究课题跟踪调研。几年来,九三学社联合有关部委、专家,围绕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通过系列的调研、论坛、专家座谈等方式,对西南水电开发、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三江源生态保护、农业节水、“两型”社会建设、生物质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开发、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绿色建筑发展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积极推进符合国情的低碳技术发展,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

2010年5月24日至28日,韩启德率九三学社中央调研组赴辽宁省就“发展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参加调研的还有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环保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相关司局的负责人和有关科研机构的专家。期间,调研组听取了辽宁省及有关城市的情况介绍,考察了沈阳中德低能耗节能示范园、辽宁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大连绿色建筑产业园等十余个项目,并召开了两次专题座谈会。

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10年9月,九三学社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调研报告》。

报告指出: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我国高耗能建筑量大面广、发展绿色建筑前景广阔。我国既有建筑达400多亿平方米,同时每年新建16~20亿平方米。然而,现有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如果达到同样的室内舒适度,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的2-3倍。发展绿色建筑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绿色建筑投入低、比较效益高。据测算,达到同样的节能效率,建筑要比工业投入少;绿色建筑技术相对成熟。高能效照明技术是几乎所有国家建筑物温室气体减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节能量而言,改进寒冷气候区的隔热和分区供暖系统,在温暖气候区提高制冷和通风能效,注重遮阳、自然通风、隔热措施,以及改进炊事炉灶,是有效的节能措施。高能效比的设备、太阳能热水装置、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能源管理体系等均是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少室内外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居住舒适性、健康性和安全性,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并对转变城镇建设模式、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远影响,应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大力推广。

报告从将发展绿色建筑列入“十二五”规划、完善政策法规、加快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建设、健全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价体系、扶持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队伍发展和实施绿色建筑专项行动等方面进行论证并提出详细了具体意见。

九三学社的建言受到高度重视。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作出详细批示,对发展绿色建筑的要义做出重要阐述,并要求相关部委组织调研,抓紧制定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和方案上报国务院。

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符合时代要求,顺民意,得人心。九三学社倾力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将在国家建设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决策上加上一把火,助推产业节能驶上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为“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做出应有贡献。(戴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