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继承优良传统 同谱发展新篇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五年工作巡礼


九三学社是以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参政党。5年来,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在九三学社中央和中共重庆市委的领导下,在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的指导帮助下,团结带领全市各级组织和广大社员,始终坚持弘扬爱国、民主与科学的优良传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社务工作不断取得优异成绩,为助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围绕中心 参政议政结硕果

探索建立社常委负责调研课题制。该机制于2010年开始实施,开展调研课题38项,带动提高了社市委会参政议政水平。2011年7月,《人民政协报》头版报道了社市委会探索建立的“重点调研课题常委负责制”,认为责任明确、效果明显,切实增强了民主党派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依据。

政治协商和调查研究工作富有成效。5年来,社市委会参加中共重庆市委召开的协商会议26次。参与了重大人事任免和重大决策协商,就内陆开放型经济、城乡统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得到了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发挥九三学社科技界别特色,通过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先后组织社员2000余人次,开展调研314项。其中,协助社中央调研组完成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议”,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申报社中央招标课题调研19项,7项被社中央作为全国政协提案;完成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大调研课题5项;完成市政协子课题调研任务8项,其中2项作为市政协常委会专题发言;利用与市科委、市建委对口联系平台,承担完成了调研课题30项。

议案提案质量较高。社员中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向全国“两会”提交建议12件、提案38件,社员中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向市“两会”提交建议197件、提案412件。社市委会向市政协提交集体提案98件,大会发言9篇。其中,2件被列为1号提案,1件被列为2号提案,在政协大会期间现场办理,占市领导现场办理提案的30%;15件被列为重点督办提案,13件被评为市政协表彰的优秀提案。《关于经济艰难期政府加大对企业帮扶力度的建议》中14条建议被市政府采纳,《关于促进我市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建议》催生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社情民意信息《关于暂缓公交车涨价的建议》得到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4位领导的批示。全国“两会”期间,社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接受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人民政协报等媒体采访,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展示了社组织的良好形象。

突出特色 社会服务创佳绩

社市委会充分发挥自身科技特色优势,积极搭建平台,开展社会服务,助推重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争取社中央落实“九重合作”协议。5年来,韩启德、王志珍、洪绂曾、贺铿、邵鸿、赖明、张桃林、丛斌等社中央领导,多次与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一道,到重庆开展调研、举办论坛、服务贫困山区。连续3年在万州大周镇五土村实施“多党合作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自筹和协调配套资金467余万元,综合改造“大红袍”红橘900亩,新建沼气池51口,支持大周镇卫生院、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通过举办“论坛”,就万州古红橘产业发展、中国荣昌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提出规划意见和建设路径,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积极开展“九地合作”项目。社市委会争取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在万州投入300余万元,突破了柑橘皮渣综合利用技术瓶颈,在万州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争取市卫生局、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等支持,筹资3100万元支持万盛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镁合金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合作新途径、新方式,与九三学社四川省委签订合作协议,与长寿、涪陵、黔江、秀山建立合作关系,拓宽了“九地合作”领域。

创新服务社会方式取得实效。坚持开展“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百名专家进乡村入学堂”、“服务民生、助推帮扶”、捐赠、慰问等科技服务和扶贫济困活动。累计接受咨询3万余人次,发放科普、卫生等宣传资料10万余份,提供优质种子5000余公斤、种苗10万余株,捐赠医疗设备、办公设备价值67万元。在武隆县沧沟乡大水村设立扶贫点,争取市烟草公司投入烤烟房建设资金130万元、市农委投入山羊养殖示范区建设资金30万元,助推农户脱贫增收。“5•12”地震发生后,广大社员捐款70多万元,54名社员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主动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社员共获国家级荣誉称号7人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人次、三等奖1人次,省部级荣誉称号和科技奖励181人次。在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重庆市牵头的7项获奖成果中,我市九三社员主持2项。潘复生、王智彪同志分别获得200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高光勇同志2011年被中央统战部等部门表彰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

把握方向 自身建设稳推进

坚持建设“学习型”组织。社市委会坚持以学习增进意识,以学习提升素质,以学习促进工作作风转变。成立主题学教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学习方案,通过领导班子成员到基层指导、举办专题学习、赴革命圣地学习、组织参观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等形式,在全市社各级组织先后开展了政治交接、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温历史•同心同行”等一系列主题学教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广大社员进一步增强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对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感受更加深刻,得到社中央的充分肯定。

坚持落实“人才强社”战略。建立了领导班子成员发展社员责任制和优秀人才入社“直通车”机制。5年共发展社员679名,基层组织达到138个。全市社员中,高级职称比例达63.3%;有社中央委员8名,其中副主席1名;全国人大代表1名、全国政协委员3名;市人大代表14名,其中常委2名;市政协委员49名,其中副主席1名、常委9名;8名社员担任了副区县长。

切实加强机关建设。采取推荐引进、公招遴选、竞争上岗等方式选贤任能,优化了干部结构;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各类培训、到基层挂职锻炼、到武隆大水村开展“三进三同”和“学与讲”等活动,有力提升了干部素质;开展“社员之家”创建工作,提出“五型机关”建设目标,增强了机关的服务水平。“社员之家”创建工作得到社中央领导肯定和兄弟省区市组织好评。

我们相信,秉承爱国、民主与科学优良传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重庆九三人,将为重庆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所作为、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