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见证神奇 气体施肥引领设施农业新革命

--九三学社推进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纪实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明都会催生一个新产业,新产业大发展可以带动下行的经济走出困境,也会推动整个经济大发展,世界历史上几次产业革命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可以使温室大棚蔬菜增产50%以上,大力推广这项技术,必然会使蔬菜产量倍增,并使这一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切实解决“菜篮子”问题。

【背景资料】今年年初,蔬菜价格一度上涨20%,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菜篮子”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据报道,全国目前建起蔬菜大棚近5000万亩,居世界第一,但由于冬、春、秋三季温室大棚有近5个月限制通风,二氧化碳浓度不足,严重制约了蔬菜产量。15年来全国蔬菜单产仅提高3%左右,主要靠扩大面积提高收入。闲置不用的温室大棚随处可见,有些要靠国家的项目资金维持经营,有些温室大棚甚至成为低效产业。

今年秋天,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科布尔镇村民张爱兰家迎来了从没有过的大丰收。

张爱兰的家原来在另一个乡,因为丈夫常年腿疼,不能下地干活。为给丈夫治病,她一次承包了四个大棚。自从使用二氧化碳气体施肥器后,秧苗成活率由70%提高到98%以上。黄瓜成熟早、挂果多,与过去相比提早10天上市,原来每天摘200斤,现在每天摘300斤,同时改善果实的营养成分、口感和外观。经测试,黄瓜把短、瓜条直、刺溜小而密、皮薄而鲜绿、肉嫩,吃起来口感也好得多,300斤黄瓜在早市一会工夫就卖完了。使用二氧化碳施肥器后,拉秧期也比以前推后1个多月。由于蔬菜生长速度加快,成熟期提前,原来冬季种两茬绿叶菜,现在能种三茬,收入翻倍,4个菜棚纯收入增加80000元!

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用了二氧化碳气体施肥器后,20天后就见到了明显效果,蔬菜的长势有了明显变化,菜苗大而壮、植株多、颜色深、坐果早。到采摘时更为明显,果大、颜色亮嫩,果实层增加,产量提高了1倍。据了解,菜农对二氧化碳气肥技术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科布尔镇蔬菜园区共有120座日光温室大棚,现在全部用上了二氧化碳气体施肥器。

农业技术一般只能增产百分之十几,能成倍增产的有三次:一是由天然降雨到人工灌溉,产量增加1—5倍;二是由靠土地自然肥力到人工增施肥料,增产1—2倍。肥料在植物体中仅占5%,植物体95%是水和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仅为0.03%,而作物生长最适宜的是0.1%左右,也就是说空气中二氧化碳仅能满足作物生长的1/3---1/4。我国温室大棚产量与国外相差很多,如荷兰黄瓜亩产可达8—9万斤,而我国一般为2—3万斤,根本原因在二氧化碳施肥上。荷兰65%的温室用点然天然气的方法进行二氧化碳施肥,我国温室点多面广,用天然气不现实,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施肥方法。

为解决这一难题,九三学社集宁委副主委、高级农艺师关慧明经过多年实验,发明了二氧化碳气体施肥器。该设备对碳铵进行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温室中供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使温室大棚蔬菜增产50%—100%。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九三学社集宁市委会副主委、乌兰察布市副市长赵永华多年从事农业和科技工作,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项突破性的好技术,是农业生产上的一次重大科技革命,他也深知推广一项技术往往比发明更艰难,于是倾注精力,全力组织此项技术的改进和推广。

引进企业实现成果转化

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引进有一定实力的企业。科技人员没有资金和经验,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不能生产出成规模的商品来,同时,从创新理念到实验产品,再到工厂化规模生产需要再创新,于是九三学社集宁市委与帮助引进惠禾农业公司,购买了热分解法产生二氧化碳的发明专利。在生产推广过程中发现该设备还存在不少问题,通过进一步研究并不断改进完善,碳铵利用率由40%提高到90%。科技成果发明难,转化推广更是万般艰辛。农民对新产品认识不高,使用不积极,白给就用,要钱就不用,自己用的效果好也不主动去告诉其他人;农机补贴一般只1/4—1/3,税务部门还要全额征税,经过两年多的惨淡经营,连连亏损,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眼看这么好的项目就要下马,九三学社集宁市委千方百计牵线搭桥,促成内蒙古金圣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盟。该公司地处乌兰察布市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89.1亩,厂房建筑面积5000m²,科技研发楼、办公楼面积6000m²,总投资1.2亿元,现有生产工人123人,高级职称研发人员6人,技术推广人员30人。公司过去主要从事农业节水灌溉、钢结构和机械制造,现在转产搞二氧化碳施肥器的研发、生产及产品营销、推广,既有机械加工的能力,又有与农民及温室大棚经营者合作的经验,有很好的基础。公司现已研发出第二代产品,一期工程生产能力为20万台,二期工程可达50万台,产品能够满足全国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用户的需求。一个新型的高新技术机械加工企业就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全国5000万亩温室大棚,按平均4茬种植,相当于2亿亩农田蔬菜瓜果产量增加一倍。

目前,这项技术已通过乌兰察布市科技成果鉴定,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连续4年在全国农博会上展出,并得到科技部和农业部的肯定,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增施技术具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温室大棚生产的蔬菜水果人人都能受益,但需要让广大群众用户了解这一技术,并主动应用。赵永华在理论创新上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从不同角度撰写文章,分别在《中国改革报》、《中国农业开发》、《内蒙古科技报》、《内蒙古商报》、《乌兰察布日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进行宣传,并积极联系在中央电视台七套、中央新闻、内蒙古电视台、乌兰察布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宣传报道,对宣传推广这一技术起到了一定作用。

形成合力 全力推动科技创新

二氧化碳施肥器的发明和推广,得到九三学社中央、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委的大力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全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近日在相关报告上做了详细批示,并指示九三学社联系农业部及各省委,在相关培训和推广方面多做工作,扩大影响。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对此项目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在张桃林的安排下,农业部科教司、农机化司、财务司详细调研、了解相关情况,提交了“关于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应用情况的报告”。报告充分肯定了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对于设施蔬菜的显著增产效果,也分析了该技术在技术研发和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报告提出了将二氧化碳施肥器纳入农机补贴、将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研究列入科技重大专项以及推广二氧化碳施肥器问题的建议。日前,国务院有关负责同志批示研究推广该技术。韩启德主席再度对九三学社组织该项目培训和推广等为题做出批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主委刘新乐号召全区九三学社积极推广该技术。

中共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经过调研,从财政拿出100万元进行试验示范。赵永华今年在北京市科委京蒙对口支援挂职期间,给北京市有关领导写信介绍该技术,郭金龙书记、夏占义等领导指示农委农业局研究。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目前在昌平、延庆、大兴、中国农科院、北京农科院等10个点进行试验示范,推广新型二氧化碳施肥器100台,增产效果显著,其中韭菜长势喜人,增产200%。(戴红 郭占军 石文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