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团长洪绂曾在海口出席“转方式 调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高层论坛”,并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题做主题报告。论坛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现代农业与航天育种工作委员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共同举办。来自农业部、科技部及十多个省市的100余位专家、领导出席会议。
洪绂曾在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的阶段,正在从粗放向集约发展,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正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转向消费为主,同时,我们也处在生态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为此,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强调城乡统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投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提高农民的幸福生活指数。在计划经济时期乃至市场化工业化初期,农民一直处于弱者地位,现在要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破解农业发展矛盾和难题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要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他强调,当前我们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形势的复杂变化,由此而形成多重矛盾的积累,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尤其对农业来说,在加快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对农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一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在人均3000美元的现代化发展阶段中的重要机遇期、农业发展的风险期,现代化和城镇化工业化的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扩大国内需求缩小城乡差距,最大潜力在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实质上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迫切需要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入手,提高城镇化率、转移农村人口、拓宽增收渠道。三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应对发达国家极具针对性的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竞争力,迫切需要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要摆脱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的约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提高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用先进的、清洁的、安全的、高效的农业技术取代传统农业技术。
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和方向,洪绂曾认为,全社会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一是要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二是要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三是要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四是要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五是要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
关于采取切实的发展措施加快推动这些转变,洪绂曾建议:
一是要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一定要立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和完善农业产业链,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只有真正做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的系统,才能更完整地建立农业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谋划和实施农业重大工程项目特别重要,要善于从全局出发谋划覆盖领域广的工程项目,如林业上提出六大工程,农业必须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才会形成推动全局的重大工程,只有跳出部门、专业的圈子才可以共同推进。
三是种子是产业最基本的要素,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最核心的是做大做强种子产业,面对当前与国外竞争的形势,我们既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但更要一块自主创新,既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更要发掘自有的种质资源。
四是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是要创新农业经营制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和培植龙头企业,建立农业发展基金。
五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重点要稳定农业补贴基础,扩大农业补贴规模和范围,补贴政策要惠及粮经饲,既要激励生产又要补偿生态的成本,要真正做到补农民补农业补农村,在WTO框架内利用好绿箱黄箱政策,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快《农业投入法》立法进程,确保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应超过财政经常性投入增长比率。
六是要强化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必须建立新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在发展方式转变中,要为政府角色定位,明确在转变过程中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优化,第一要有一个宏观政策,第二要用改革来改善各种制度性保障。(张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