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5.7级和5.6级地震,使这个偏远山区遭受重创。灾情就是命令。许多九三学社社员听从召唤,从四面八方奔赴抗震救灾一线,为灾区群众奉献智慧和力量。
“感受工作对他人的意义”
9月是今年新入社的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吕红山应急值班的月份。这样的值班在中国地震局京区各个研究所之间每半年轮值一个月,确保365天震情出现时随时都有一个全学科、全方位的应急队伍。吕红山所在的“工程地震学与城市减灾”研究室的一项主要职责是,开展强震观测、震害调查场地勘测与工程结构测试与分析,参与重大地震灾害的评估。
像往常一样,在月初他就把应急装备安放在办公室,随时做好前往灾区的准备。亲历过汶川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他对此已经习惯了。
7日中午震情一出,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救援系统立即启动,人员即刻就位,机票很快订好,装备随时就绪。吕红山和全局各专业应急值班人员共10人迅速组成中国地震局应急工作队,于下午3时40分登上了飞往昆明的飞机。
晚7时,工作队抵达昆明,旋即赶到云南省地震局应急指挥厅,就灾情与云南地震局进行紧急会商。晚10时,他们乘车直奔彝良。在黑暗中走走停停8个小时,于8日早6时到达彝良县城。
没有任何休息时间,所有人按照专业立刻分工下一线调查、收集现场数据,吕红山一组前往角奎镇开展地震灾害调查。在当地司机和政府干部的带领下,他直奔该镇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沿着坑坑洼洼的山路,吕红山走访了云落寨、陡坡村等3、4个村子。一路上,他听说了昨晚灾民一夜露宿玉米地里的情形,也目睹了村民背着重达几十公斤的救灾帐篷上山安家的艰辛。
吕红山一边填写《地震灾害调查表》,收集数据,一边思考着灾情。他注意到,该区域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平地稀少,民居都建在山坡上,所用材料也都是就地取材,缺少砖和混凝土。以土坯、土木、石木及石混等结构形式为主,抗震性能差,稍有地震极易倒塌,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晚6点,吕红山回到指挥中心。稍事休整,他参加了指挥中心召开的例会,把搜集到的信息上报。会议总结了当天的调查情况,对灾情轻重做了量化确定。
9日,吕红山来到龙海乡调查,走访了镇河、红岩、大溪、放牛等几个村子。当晚,在工作队各组技术人员的努力下,结合2天的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后,地震专家们最终确定了此次地震现场调查烈度分布。
此后,吕红山又参与了交通系统的灾害评估,调查了灾情严重的路段。当时的情况相当危险,因为滑坡,前往极灾区洛泽河镇的道路时断时续,山上不时滚落大大小小的碎石,需要抢时间快速通过。
10日凌晨1:30吕红山(左)在洛泽河大酒店参加现场指挥部例会。
10日下午,经过3天的紧张工作,吕红山完成各项任务,准备第二天与同事们返京。但当晚彝良突降暴雨,很多道路被滑坡和泥石流冲断。直到11号中午,他们才从县城撤出,次日从昆明回到北京。
谈到对此次任务的感受,他说道,“当看到自己的工作能对救援、对灾区人民有所作用时,虽然可能微不足道,但也能感受到对他人的意义。从这次实践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启示,遇到的一些问题对我改进今后的工作甚至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都颇有裨益。”
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
8日下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研究员应波刚刚从石家庄参加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暨健康风险评估国际研讨会回到北京。晚上9点多他接到电话,让他立刻做好准备,参加疾控中心组织的应急救援队前往震区。紧接着,航班的订票信息就发到了他的手机上。
应波参加过玉树、舟曲救援,经验丰富。他对圆满地完成这次任务充满信心,但他没有想到等待他的将会是一次生死考验。
9日早8:25分,中国疾控中心应急救援队一行9人乘飞机赶往昆明。12点落地后,云南省疾控中心派车直接送他们去彝良灾区,晚8点半赶到。
9月10日,应波(右)在彝良县师范学校灾民安置点调查安置点人数、饮水和用水需求状况
10日一早,应波他们赶到县疾控中心,参加了由国家、云南省、贵州省及部队等几个方面疾控救援力量的灾区卫生防病动员大会。这标志着72小时后彝良的救灾工作重点从搜救转移至卫生防疫。下午,所有人员参加《灾区救援技术方案》培训,熟悉灾区防疫工作技术流程和标准。
彝良县地处亚热带地区,山高地狭,闷热潮湿,人口密度高,极易爆发公共卫生事件,饮水安全就是一个需要重点监测的方面。作为环境所水质安全监测室副主任,应波和其他队员利用会前会后的间隙,调查了附近3个灾民安置点。他发现,灾区在垃圾堆放、厕所冲洗、饮用水水栓的设置、周边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环境隐患,急需改进。
根据指挥部统一调配,应波被分到公共卫生组,任务是巡查灾区饮水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情况,并进行评估。当晚,应波在宾馆住下。
20时左右,彝良地区普降暴雨。大雨如注,电闪雷鸣。12:45,应波被暴雨惊醒。1:50左右,宾馆停电。2点半,宾馆老板使劲敲门,说宾馆后面的山坡在大雨的冲刷下极易发生泥石流,让大家赶紧撤离。于是,应波他们和云南、贵州的卫生防疫人员及宾馆员工共100多人迅速从宾馆离开,冲进了漆黑的雨夜中,电脑、U盘等行李物品都没来得及带。
大雨不停地下。在一位村干部的带领下,100多人转移到河湾村一处建在山脊的村民家,才算有了较为安全的躲雨之处。刚进门,就听到对面山坡轰隆隆一阵巨响,山洪挟裹着泥石流将2户居民的房屋瞬间淹没。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现场气氛十分紧张。就这样,100多人在老乡的长条凳上熬了一夜。
11日一早天亮后雨停了。应波他们开始自救,一方面和指挥中心联系,希望得到救援,疏通道路,另一方面分成几组下山探路。所到之处泥石流淹没了房屋和农田,道路垮塌或被泥石流掩埋,根本无法开车。最可怕的是,山下他们住的宾馆部分已被淤泥覆盖,几块巨大的山石滑落到了宾馆门口,停车场里未来得及转移车辆的车轮已被泥石流掩埋。应波他们看了以后不寒而栗。如果不是宾馆老板及时通知他们撤离,后果将不堪设想。
下午2点半,救援推土机开过来,将通往县城的道路疏通,应波他们终于下了山。
一夜的暴雨使地震灾情和洪涝灾情叠加,给彝良县的救灾工作增加了难度。本已有限的住处更少了,出于统筹考虑,指挥部决定,中国疾控中心和贵州省疾控中心应急救援队转至昭通市整休待命。
12日中午,应波奉命再次返回彝良县城,继续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对几个灾民安置点进行了环境卫生快速评估。工作还要继续进行……
在讲述这段外人听起来惊心动魄、艰辛异常的经历时,吕红山、应波很平静,似乎在讲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他们说,我们的专业就是这些工作,无论在哪里、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只要工作需要,我们都要去做。
吕红山和应波是九三学社众多参与抢险救灾人员的代表。据了解,此次震后云南省特别是邵通市工作委员会的数十名社员参与了现场测震、农业救灾、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灾民安置等工作。四川省宜宾市也有社员在地震当天赶到彝良参与救灾。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新一代九三学社社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我社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的时代风采,诠释了我社广大社员与党和人民同心同行的价值追求。(侯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