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社员孟安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召开院士增选新闻发布会,公布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九三学社社员、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孟安明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孟安明1963年生,四川省大竹县人。1991年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遗传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副系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孟安明上世纪90年代回国建立独立实验室,主要立足国内,从事分子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7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9篇,被引用659次。先后获得香港求是科学技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生物医学),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孟安明的主要学术贡献为:一、推动了我国动物发育生物学学科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斑马鱼在国际上成为发育生物学研究的主要脊椎动物模式,其地位仅次于小鼠。孟安明于1998年率先在国内利用斑马鱼开展分子发育生物学研究,重点是胚胎的中胚层诱导作用和背腹分化,主要发现了调控Nodal/TGF、Wnt、Fgf信号的中胚层诱导作用和背腹分化的一些新的机理;1998年以来在《Science》、《Cell》、《Devb调控Nodal/TGF Cell》、《EMBO J》、《Development》等杂志上发表与发育相关的论文33篇(在其中29篇论文中为通讯作者),被SCI收录论文引用近200次,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升了国内动物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水平,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国内有20多个实验室开始了利用斑马鱼的研究。二、率先将当时国际最先进的DNA指纹技术引入我国畜禽遗传育种领域,建立了主要畜禽的DNA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将DNA指纹技术成功地用于测定品种内和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和预测家禽杂种优势,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被国内同行引用170次,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此外,1996年-1998年在美国佐治亚医学院做访问研究期间,在世界上首次制备出组织特异性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脊椎动物个体,并开辟了一条利用活体脊椎动物研究复杂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的新途径,多篇论文发表在《PNAS》、《Blood》、《Development》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被引用360多次。
据悉,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2007年共产生有效候选人287名。经过推荐、公示、通讯评审、会议评审、选举等环节,最终选举产生了29名新院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6名,化学部6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7名,地学部4名,信息技术科学部1名,技术科学部5名。经院士提名推荐、评审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外籍院士5名,国籍分布为美国3名,法国和俄罗斯各1名。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10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总人数为5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