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德技双馨 杏林良医


——九三学社社员、南平市第一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林华斌

在闽北,有这么一位好医生,他在得知“5•12”汶川特大地震噩耗,单位尚未组织捐款时,他立即向灾区捐款;在组织上需要派他赴川抗震救灾时,他二话不说匆匆交待同事帮助照料正发高烧在医院挂点滴的妻子,直奔灾区而去。这位医术精湛的医生,视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既为闽北山区无数患者解除痛苦,也为灾区群众带去福音。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九三学社社员、南平市第一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林华斌。

救死扶伤为灾民

林华斌带领的由该院骨伤科主治医师潘俊晖、麻醉科主治医师李智海及手术室护士陈芬等5人以及南平市其他医院医生组成的南平救援小组12人,随同福建省赴川抗震救灾医疗队于5月16日飞抵成都地区急救救援中心。当时中心已经有15家医院来要医务人员,12人的小组被解散了,林华斌所带领的南平市第一医院5人被分配到成都市416医院。他们一到医院放下行囊,就立刻到各个科室展开救治工作。

5月16日下午17时零5分,我们电话连线上李智海与陈芬。李智海语气匆匆地告诉我们:“医院主要救治来自都江堰、绵竹、绵阳等地的受灾伤员,林华斌一到科室就直接上手术台,现在还在里面手术没出来。目前受灾最重的地方,人员进去很困难,许多重伤员都是靠直升飞机运出来的,有的甚至是靠徒步翻山越岭抢送出来的。”林华斌刚给一个60多岁的男子做完胫排骨粉碎性骨折手术,还没歇口气,手术台上又送进来一个骨折的病人。他们马不停蹄地手术着。

陈芬说,他们抵达的当天下午,四川又发生了数次强余震,其中理县再次发生5.9级余震,送进来50多个病人,加上原来的病人,医院总共接受200多个伤员。林华斌带领他们5人工作到晚上10点多才下班。“武警官兵从地震废墟中挖出来、用直升机从都江堰市蒲阳镇双拍村转送过来的幸存者、今年53岁的中年妇女李泽芳,整个胸部的骨头被折成几段,林华斌与潘俊晖整整手术了5个多小时,终于保住了她的生命。17日晚23时,医院得到地震部门预测通知,汶川附近可能再次发生6至7级强烈的余震,情况紧急,必须立即把500多名伤员从楼上转移到外面空旷的地方,工作压力相当大。林华斌等男医生在高楼上协助将伤员转移到楼下,女医务人员则在一楼维持秩序。重症伤员转移时必须连氧气瓶一起从楼上搬下来安置在一楼大厅,轻伤的则要全部转移到外面空旷的地方。整个转移工作一直持续到凌晨1点多才全部结束。医生们连夜疏散伤病员,困了就只能在街上找个空旷的地方打地铺睡个短觉。”

林华斌的好友潘俊晖心疼地说:“华斌队长很辛苦,每天工作至少十几个小时。”

5月20日16时,我们接通了林华斌的手机。他在电话中轻描淡写地说自己工作强度不大,让亲友们不必为他担心。作为这个5人小组的“团队领导”, 他开口只谈同事的辛苦,他说在成都最忙的是潘俊晖与陈芬,他们俩平均每天要做10几台手术,从早上7点多开始,直到夜里11点多钟才能回宿舍休息,一周内他们已经做了60多台手术了。还说他身边有许多任劳任怨、不计得失报酬的志愿者,他被他们深深感动着!“由于我们所在的医院是二甲医院,按统一部署病人已经陆续转移到三甲以上医院,现在这所医院的病人减少下来了。我曾向当地有关部门申请到一线去,去救治那些更需要救助的病人。但没得到批准,我服从指挥,努力把这里的病人照顾好。”

从林华斌质朴的语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同事、灾民的深深关爱!

众口一词赞华斌

林华斌1970年10月出生,1992年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南平市第一医院骨伤科。在业务上他刻苦好学,勤于钻研,曾1次到北京301医院、2次到上海16院进修,作为“70后”的年轻医生,他很快就独档一面,成了南平市第一医院骨科骨干医生,临床15年便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南平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骨伤科主任医师陈小杰与骨伤科主任孙梓祥介绍说,林华斌言语不多,但业务非常出色,特别是骨关节微创手术技术精湛,居全省同行首列,他的综合理论水平在院内也属一流。“华斌不仅业务强,对待病人也是体贴入微。”陈小杰回忆道:“2002年一个晚上,医院收到一个骨折严重的车祸病人,由于精神受强烈刺激,病人很烦噪。当晚,华斌不当班,在家休息,他一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住院部,坐在病人的床头,握着病人的手足足做了两小时的思想工作,终于使病人安静了下来。”

南平市第一医院5位年轻医师沈文辉、魏桂财、向召华、叶剑、连伟飞反映:林华斌话不多却铿锵有力,他常告诫他们一句话:“只有先做好小事,才能做成大事。”林华斌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在临床中首先要做好的小事就是要写好患者的病情陈述(病情陈述简称病陈)。按医院规定,病陈被改过3处,就得重新抄正。这几位受林华斌指导的年轻医生,被他红字修改过的病陈最多,一般均超过3处,经常重抄。起初大家对他不解,自忖“我有这么差吗?一个简单的病陈被林华斌改成这样!”可是渐渐地,他们发现,林华斌改得非常正确,年轻医生的医术因此进步很快。

也许大家会认为要求严格,不苟言笑是林华斌的性格主色调,但沈文辉说,他们的华斌副主任也有温馨与浪漫的另一面。他回忆说:“我们华斌副主任兴趣广泛,工作闲暇,他喜欢打乒乓球、下围棋与泡茶。他很有人情味,周末或节假日,他会邀请我们这些年轻医生到他家小酌一餐。今年的情人节,他在上海16院进修,特意挂电话交待我替他去买一束鲜花送给他爱人。”

罗芳曾经是林华斌的手术患者,她回忆起林华斌为她动手术的情节就动情:“我2003年3月因摔伤,造成膝关节盘状半月板破损,因南平市第一医院骨伤科陈主任是我的朋友,当时我很希望陈主任为我做手术。但手术过程中全身麻醉,6小时后苏醒时,我发现林华斌医生就守在我病床前,我睁开眼就问‘请问是陈主任做的手术吗?’他微笑着说:‘是的,请放心吧,手术很成功。’术后住院恢复的10余天里,每天林华斌查房都悉心交代注意事项与康复要领,为避免增加体重,加大对膝关节的压力,他提醒我今后不宜登山与跑步,适宜游泳与骑自行车,直到我手术出院时,陈主任才告诉我:‘你的手术其实是林华斌做的,他刚从上海培训回来技术比我更好,手术做得很漂亮,我始终在一旁看着。当时我们担心你有顾虑,才哄你是我做的。’听了陈主任的一席话,我更感慨华斌主任对病人的体贴与关爱。”

在林华斌的妻子冯惠英的眼里,华斌是“工作狂”。冯惠英说,他在上海进修半年全都在医院度过,连著名的外滩都没到过!“这些日子他在灾区工作,我没敢去过多地打扰他,生怕影响他的工作。但我一直打开网络,守着电视直播,心里绷紧了对丈夫的担心。”因为理解丈夫工作起来没日没夜,为了不让丈夫受到影响,也为了不挤占灾区的通信资源,她没敢主动打电话给他,实在想念得厉害了,才给丈夫发上一两条短信。但是,他呢,常常是久久不回信息或者只回一个简简单单的“好”字。只有5月16日晚上破例,那天我所在的单位组织向汶川大地震灾区捐款活动。回到家我连忙给他发了一条短信:“我今天给灾区献血和捐款了。”他立刻就回复了两个字“很好”。心有灵犀一点通!仅多一个字的回复啊,就让妻子从多出来的字眼当中,读懂了丈夫的心:他希望家人尽可能地多为灾区人民作贡献啊!

也许他实在太忙,以至无暇多说一个字。其实林华斌尽管言语不多,可是言简意赅、语言生动。笔者曾经为写他的老师、骨伤科主任医师孙梓祥访谈过林华斌,他充满感激、形象生动地评价老师:“我的成就得益于孙老师的悉心指导,他是闽北骨科界的领头羊,好比是武林高手张三丰,在背后通过手掌往我们这些弟子身上注入内力,就能令我们将武功发挥得淋漓尽致。”

老公,我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

我的爱人林华斌在南平市第一医院骨科工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面对祖国的召唤和灾区人民的需要,他有幸成为闽北第一支赴川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成员。前些天,南平市第一医院张永平院长等领导到我家来慰问。当他们问我有没有什么困难,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时,我默然了。作为一名医生的家属,我有什么好说的呢!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责任,更何况是要去救助大灾大难的震区人民?支援他们,我们义无反顾!一时间,丈夫奔赴灾区的情景和连日来对他的思念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

5月14日傍晚,我在家里接到了丈夫林华斌的电话,他要我给他准备行李,说是第二天自己要作为闽北第一支支援汶川的医疗队成员奔赴灾区。接到这个电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我为丈夫能奔赴灾区第一线参加救援活动而备感自豪;但是,作为一名妻子,我对他的远离又十分不舍。自5月中旬以来,由于我得了化脓性扁桃体炎,连续几天高烧不退,每天都要定时去医院输液,此时的我非常需要丈夫在我的身边。然而“国事为大,家事为小”。我深知在汶川有更多的人需要他,在灾区有太多的人等着他去救援。我一边为他整理行装,一边努力地强忍住泪水。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特别坚强!那一夜,我彻夜未眠!第二天清晨,我没有去送他,我告诉他:回来的时候,我一定会去接他。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和汶川人民都是中华民族的同胞,灾区人民的亲人就是我们的亲人,灾区人民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支援灾区人民,我们义无反顾。在这里,我要对丈夫说:老公,你安心地在灾区第一线工作,我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