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工作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05天,灾后重建工作仍在持续。我们九三学社许多社员从5月12日起就参与了抗震救灾工作。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完成任务回到家乡,有的仍然在一线忙碌着,奋战着……曾经的辛苦和汗水不仅给受灾群众带来福音,也成为亲历者心中深刻的记忆。这里,江西省2位社员袁国华、席江桥给我们讲述了他们为受灾群众建设活动板房的经历与感受。

重建家园 重建新希望

——在四川彭州建设活动板房之感受

九三学社江西省直属建设支社 袁国华

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急灾区之所急,想灾区之所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活动。省援建人员奉中共省委、省政府命令,在第一时间赶赴四川,冒着余震、山体滑坡、泥石流、滚石、高原反应和可能爆发疫情的危险,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克服困难、抢抓进度、确保质量,于在7月25日提前圆满完成了中央赋予我省援建四川灾区过渡安置房任务,援建步伐走在了全国各省市前列。短短60多天时间,在985个建设安置点,建成3.273万套活动板房,可容纳10—13万灾区群众入住,超过我省最大县城的人口规模,超过阿坝州最大县的全部人口。如果走完所有安置点,其路程相当于一个二万五千里长征。

5月20日至7月13日,本人有幸参加“江西省支援灾区、共建家园”工作,5月20日至6月23日,被调派至“江西省支援灾区、共建家园”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任办公室下设的综合协调组联络员,主要负责上传下达的部分工作。6月23日至7月13日被派往四川彭州援建现场指挥部综合协调部工作。作为一名亲历灾区活动板房建设全过程的工作人员,亲眼目睹援建大军不分昼夜苦战在彭州800多个安置点的动人情景,灾区人民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关心帮助下,伤口在慢慢地愈合,失去亲人、损失财产的悲伤在慢慢地褪去,笑颜渐开、憧憬美好未来的幸福画面,这些都让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一、大爱、责任令我们不畏艰险

援建活动板房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在这里,我们是以小时安排工作的,我们只知道,天亮就出发,天黑就回驻地,根本没有人关心今天是几号、星期几。白天在工地紧张工作,晚饭后第一件事就是碰头、开会,通报当天工作进展情况,摆问题,想对策。会后,各部门相互对接,为明天工作做进一步细化安排。除非生病,我们从未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每天都要忙碌到凌晨1、2点,天刚亮就要起床,天天如此,看时针工作,而不是看日历!

有一次,厅领导是这样批评人的:“我们工作是在以秒计算,你们怎么还在以天计算!”是啊,谁都想快呀!临行前,吴新雄省长要求我们全体援建人员“争分夺秒抢进度”,大家时刻记在心头。眼皮底下,天天看到灾民住在低矮闷热的帐篷里,大家心里都急啊!可是,天天这样不分日夜地苦战,要坚持下来又是多么的困难!

有时,人疲惫到极限,稍不留神,蹲在泥巴地上就睡了!毫不夸张,一生都未吃过这个苦!这时,我们深感身体强壮的重要!后来,卫生队在例行体检时,发现大部分同志血压偏高,体质明显下降,以至于厅领导下令,凌晨1点半之前必须睡觉,并亲自巡查各个房间,希望同志们保存体力。

彭州很多乡镇的道路本来就很险峻,我们的安置点分散在镇上、村里,由于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使得道路变得更窄、更险,有些路段基本上只有两个车轮的宽度,一边是已滑坡的山体,一边是万丈悬崖,极其危险,一旦走到这种路上,车里的人一点声音都没有,谁也不说话,表面上看车里的人都很平静,其实个个都很紧张,都在竖起耳朵听山上的声音----是否有石头向下滚动!此时心都卡到喉咙口上了,脸色都变了,人人双手紧捂住胸口,两眼注视着窗外,确实太紧张了!

我们不怕危险,可是,身临险境时,怎能毫无反应?听司机说,这还好,人能提防,有时候,危险就在一瞬间。有一次,恰逢5.6级余震发生,离车体只有50多米的一幢五层楼建筑轰然倒向路边,要不是刹车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汽车挂在路边的悬崖上,后轮压住悬崖,前轮悬在半空中,真不敢想象当时车里的人是怎样跳下车脱离险境的。有些人不理解,我们是去搭建活动板房,怎么会冒着生命危险呢?是啊,不亲身经历,是很难理解“冒着生命危险”这6个字的真正含义。

想到大批的灾民--我们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急需大量的安置过渡房,眼前就是有再大的危险,我们也要继续向前进啊!

二、爱心板房搭建起精神家园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大批的灾民住进了明亮舒适的板房中。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援建活动板房原本是为灾民尽早提供一个挡风避雨的场所,没想到,板房却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令他们感到十分的满意,嘴里反反复复地念着: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江西人民!

在龙门山镇与镇党委过组织生活时,一位年青的女干部饱含深情地说,这里就是你们的第二故乡,我就是你们的小妹妹,是你们四川的亲人!待我们把家园重新建设好时,我会到江西去接你们!她边说,眼里的泪水边流。在这里,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看这样的场面,他们流着泪说,我们流着泪听,心与心在这里交流,感激之情,奉献之爱在这里汇合。

每个安置点已看不到青砖绿瓦了,看不到陈梁旧柱,眼前的一切都是新的,一排排分布整齐的板房,道路纵横交着,有花坛、有草坪、有绿化,自来水、煤气灶、公共设施基本齐全。他们告别祖辈们一代代留传下来的生活方式,选择并适应现代文明的生活。因此,从一定义意上讲,他们从此过上了新生活,是传统生活一次质变。

家里面,彩电、床、桌子、凳子、被子都是新的,这就是新生活。很多农民没有文化,现在他们得意地告诉我想去学认字了,一是串门时,要认门牌号了,要是看不懂社区的平面图,家家户户都一样,找人不是那么容易的。再是环境不一样了,地震前他们居住比较分散,各自生活比较独力立,联系较少,如今人口高度集中,且来自不同区域,没有文化,交流也不方便。最重要的是,人人都感觉自己生活的地方就像城市里的小区。

为了真正了解入住活动板房灾民的生活情况,7月8日夜晚9点钟,我独自驱车来到大楠安置点,呈现在眼前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山脚下的大楠社区灯火通明,远远望去,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夜幕下的一排排崭新的活动板房,格外美丽耀眼。

来到社区,看到人们正在领取矿泉水,有用肩扛的、有用篓子背的、有用自行车推的、有用摩托车带的,大家说说笑笑,非常开心,三三两两的人群在草地旁聊天谈话。面积不大的超市里挤满了人群,货架上商品很多,琳琅满目。会议室里,几位村干部正在讨论着家园重建计划。休闲小广场上许多大人和小孩在一起追逐玩耍。很多家庭都是开着门,有的在家里看电视,有的坐在门口乘凉。历经劫难后的来自不同居住地的人们,在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社区里处处呈现的是一片安宁、祥和。

大灾面前,很多灾民不知道,也没想到,更不敢想自己在有生之年,大灾之后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就住进了高科技材料搭建的板房中,坐在家中,摸摸墙板、望望天花板,都不敢想这是真的。就是地震前,他们也不敢奢望住进这样斩新的社区,有医务室、图书室、警务室、会议室、超市,有公共食堂、浴室、卫生间。多少灾民惊叹!是啊,“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他们没有倒下,他们在坚强地站起来了!

我兴奋地走进一些灾民家里,他们都非常热情,请坐、敬茶,说许多感激的话语,家家都可以听到“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江西人民”的声音,有些人眼里都可以看到闪动的泪花,我是一位普通的建设者,真不知道我们怎么做了这么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业,我们不仅是为灾区人民搭建了板房,我们还为他们搭建起了新文明新生活新希望的精神家园。

亲历抗震救灾工作第一线

九三学社江西省直属建设支社 席江桥

本人于5月26日到四川彭州参与抗震救灾,后因工作需要于30日从抗震一线抽调到省政府驻京办执行重要的任务。在彭州时间虽短暂,但感触颇深。

5月26日深夜,我们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尽快到达灾区,我们一下飞机就直奔我们的抗灾目的地--彭州灾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公路上车流穿梭、熙熙攘攘,一辆辆满载救灾物资及人员车辆的灯光,在群山峻岭中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长龙,构成了一幅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现实山水画。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恨不得马上就到达灾区前线,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去。

汽车继续在高速路上行驶,不久,车窗外袭来难闻的气味,据司机介绍,这是为防止疫情而喷洒的消毒药水的味道。这是我们的政府时刻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体现。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简单的吃过早饭,就参加指挥部召开的全体参战人员会议。会议简洁明快直奔主题,内容是总结前一天的工作,提出存在的问题,布置新一天的工作。我们的任务是灾区临时过渡用房的造价控制。会上副指挥长宣布要我参加下午的有关会议。我当时在想,和我一起同去的有单位的副总工,他的职位比我高,按常规应该是他参加会议才适合,可能是指挥长搞错了。因此,我把此想法和副指挥长说了,他说“这是灾区,你以为是享受什么待遇吗?”

下午的会议奉命参加,会议的主题是建立对接机制,贯彻“信息唯一”方针,由江西援建方和彭州每个乡镇各派一名人员作为信息沟通的唯一人员,两方的信息只有通过双方派出的唯一联络员向对方传递,避免由于多人传递信息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工作上的摩擦。联络员的职责是兼职作好信息准确传递,工程进展情况统计等工作。至此才明白为什么要我参加会议,这是对我们九三学社社员的信任,同时深感责任重大。

第三天,我对灾区7个乡镇进行了实地勘察。当看到大片乡村房屋倒塌,道路被地震破坏,许多老百姓住在用编织布搭建的临时棚内时,身感自己工作的重要。为了争分夺秒抢时间抢速度,我们工作每天都要进行到午夜过后。

几天紧张而有序的灾后援建及对口联络工作,都是在不断的余震中渡过。每当余震来袭时,往往会这样安慰自己,八级地震时未倒的房屋质量可靠,余震时一定不会倒塌的。

通过几天的工作及所见所闻,使我深深体会到:这场地震强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破坏之严重,伤及人员之多,损失之严重,救灾难度之大都是历史罕见的。

灾区的援建,受灾群众的安置,灾后防疫以及重建家园的任务十分繁重,十万火急。

天灾见真情,地震显爱心,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各地踊跃捐款捐物,积极组织灾区急需的救援物质,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当前抗震救灾形势仍然严峻,灾区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和房屋破坏十分严重,抗震救灾工作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灾区重建需要资金,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提供先进的实用技术援助,使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有法、有章可循,真正地把灾区建成即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又能抵抗地震破坏、顺应周边环境、经济实用是重中之重。

我们九三学社有雄厚的人才优势和民主与科学的优良传统,可以为地震灾区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