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把握机遇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提案接受媒体联合采访


3月4日下午,九三学社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把握机遇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提案接受媒体联合采访

3月4日下午,九三学社中央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主委郑楚光,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主委姚志彬,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刘秀晨共同就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把握机遇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提案接受媒体联合采访。由于该提案被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列为“1号提案”, 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

发布会还没开始,现场就挤满了各路媒体记者。发布会进行过程中,还不时有记者推开门试图找到立足之地。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回答记者提问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记者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赖明表示,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具体的核心要求、实现方式和战略目标还有待研究。但是有两个基本点是明确的,第一是要发展,第二是要科学发展。他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首先是要发展。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传统的发展方式比较粗放,造成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要走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就是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逐渐调整粗放的经济结构,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针对有记者提出,低碳经济问题受到多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在众多关注者中,九三学社中央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的问题,赖明说:“在关注低碳问题时,首先要关注技术问题。”他也特别指出,“低碳问题已经被复杂化了,融入了太多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的因素。所以,我们以技术为切入口,就低碳相关的多个领域的问题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主委郑楚光回答记者提问

郑楚光更愿意从技术层面多一点冷思考:“现在我们提低碳经济还为时过早,因为仍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还没有做。”他举例说,在技术选择上,就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估和规划。“那么多新技术和不同的技术指标,我们有没有从不同层次,对每项技术的研究储备、投资成本、减排空间逐一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形成一个最优化的技术路线?”

郑楚光概括我国低碳发展的现状是“战略构思不合理,技术路线不明确”。“因此,现在行业中还存在着混乱。比如说,有的新能源技术,大家一哄而上,缺乏战略研究和规划。首先应该确立国家清洁能源的战略和技术路线图。”

“《美国清洁能源法案》对能源使用、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明确的规定,而我国低碳发展战略还有完善的空间,应该从技术、产业、配套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形成一个清晰、完整和规范的政策体系。”郑楚光说。

“制订科学的低碳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开放、透明、负责的温室气体减排制度,必须尽快启动低碳发展的相关基础性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赖明举例说,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就没有严格的方法学指导,因此很难出台量化的指标作为科学依据。

曾在建设部工作过的赖明举例,他知道曾有人对北京民宅做过计算,如果采用保温墙体、隔热材料等节能建筑,按照北京地区的能耗计算,房屋新建的时候使用节能材料,3到5年可以收回成本,改建的话7年收回成本。“投入是上算的,为什么节能建筑推广不了?因为缺乏硬性的约束指标,节能材料用多用少一个样。”

“因此,要创新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瑞典就通过对化石能源课以重税,引导企业主动降低能耗和寻找低成本的新能源,避免政府陷入补贴什么节能技术、补贴什么新能源、补多少、如何防止权力寻租等的困境。”赖明说。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主委姚志彬回答记者提问

姚志彬对该提案的形成过程提案了如指掌。因为这件提案最初就源于九三学社中央在广东的调研。“去年两会刚闭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就率九三学社中央调研组在广州、珠海、东莞、深圳等地考察了16家企事业单位,召开了10场专题座谈会,对如何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推广绿色建筑、推进循环经济,以及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社会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姚志彬说。在九三学社十二届七次中常会上,九三学社中央将发展低碳经济确定为四个重点调研课题之一。之后九三学社中央还与辽宁省政府联合举办低碳经济与绿色建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在“低碳”遭到热捧的时候,委员们希望媒体、公众特别是官员要清醒头脑。发展低碳不是“拍脑袋”,为做到“心中有数”,九三学社中央在提案中建议,要把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等有关战略部署结合起来,尽快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监测指标;迅速普及碳排放测算技术,着手摸清区域、行业的排放水平,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温室气体排放普查、统计、监测管理体系,为逐步将其作为控制指标奠定基础;根据国情和发展预期,结合未来气候变化会谈的可能结果,进行多情景的分析,重新审视或调整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些约束性指标,如节能减排目标等;尽快开展地方碳排放指标核定工作,逐步构建碳排放交易机制,择机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和碳排放问责制。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刘秀晨接受记者采访

“您个人是怎么低碳的?”面对记者的提问,刘秀晨委员十分坦然。“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低碳领域的新人。我是一名城市园林工作者。我和我的同事们更多思考的不是那些太多的‘理念’,而是如何发挥城市树木绿量的最大化、绿地养护管理质量的最优化。让那些叶片和植株最大限度地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对低碳城市做出贡献。我想这才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理念。”刘秀晨说。

下午17:30分,发布会结束,四位政协委员准备起身离去。媒体记者纷纷涌向前,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继续采访。现场又自发形成了几个小圈子,把委员们团团包围在中间。记者们有的问题一个个问个不停,有的一个记者还没问完下一个记者就又接上,正式发布会结束了,自发形成的“小型发布会”却仿佛刚刚开始。

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团结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网、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建设报、中国能源报、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证券报、经济观察报、大众科技报、湖南经济电视台、湖南日报、南方都市报、长沙晚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重庆时报、湘声报社等20多家媒体记者参加了发布会。(侯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