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学者风范 师者楷模--缅怀陈恩凤先生


2008年6月7日,九三学社资深社员,我国著名土壤学家、教育家,沈阳农学院原院长,九三学社辽宁地区组织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陈恩凤先生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风范长存,陈恩凤先生一生以科学报国、培育英才为己任的执著献身精神将成为激励后继者不断前进的宝贵财富。

科学报国 铸就土壤学界丰碑

陈恩凤1933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1938年获德国克尼堡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抗战的烽火中陈恩凤先生学成归国,立志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科学报国成为陈先生一生的信念坐标。

陈恩凤长期从事土壤科学研究,在土壤地理、盐碱土改良和土壤肥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的《水土保持学概论》、《中国土壤地理》和《土壤肥力物质基础及其调控》等学术专著,对土壤肥料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我国土壤学科在国际上学术地位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他与我国老一辈土壤学家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土壤学会,成为我国土壤学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

陈恩凤1933年起就从事土壤调查工作,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长期的土壤科学研究实践中,陈恩凤始终坚持求实、求广的严谨科研态度,在土壤地理、土壤肥力和土壤改良等研究领域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陈恩凤特别注重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1953年初,陈恩凤率领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在吉林省郭前旗灌区的盐碱荒滩上建立起我国东北地区最早的长期定位观测点,进行改良盐碱地研究,其后,研究成果在全国各地陆续得到推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德高为师 培育英才矢志不虞

陈恩凤1940年始在复旦大学兼课,1943年受聘转入复旦大学任教授。从事高等农业教育50多年来,陈恩凤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先生学识渊博、为人师表,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陈恩凤仙逝后,饱含学子哀伤、痛惜之情的唁电唁函从海内外如雪片般飞来,农业部原副部长、76岁的洪绂曾先生等学生纷纷撰文悼念恩师。

德高学正,方为人师。几十年来,陈恩凤将全部心血浸润于高等农业教育事业,无论是身处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还是在一片荒芜、条件艰苦的沈阳东陵,陈恩凤都矢志不虞。1952年,国家院系调整,陈恩凤在当时的复旦大学农学院教授和老师中带头响应国家号召,举家随学院离开繁华的上海奔赴当时处于抗美援朝前线的沈阳,为沈阳农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1956年,陈恩凤被评定为一级教授,1957年起任沈阳农学院副院长,在确立沈阳农学院的发展方针、方向,学校的各项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尊师重教的学风方面都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1978年,已经68岁的陈恩凤受命担任沈阳农学院院长,在文革后的百废待兴中,面对受到严重摧残的沈阳农学院,古稀之年的陈恩凤与全校师生一道励精图治,为改革开放后沈阳农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恩凤一生献身于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年过九秩依然热切关注着沈阳农业大学的建设发展。

一生许国 袒露赤子丹心

1948年,在国家命运的动荡时刻,时任复旦大学教授兼农艺系主任的陈恩凤毅然加入九三学社,充分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在成为九三学社社员的一甲子岁月中,陈恩凤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与九三学社的各项活动,即使在耄耋之年,不顾年迈仍然积极参加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和九三学社每次重大代表会议,不但坚持出席且坚持会议始终。

陈恩凤作为九三学社辽宁地区早期成员之一,在推动辽宁九三学社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九三学社辽宁地区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陈恩凤与严济慈、钟俊麟先生一道,负责筹备组建九三学社沈阳分社工作。从1958年到1984年26年时间中,陈恩凤担任九三学社第一、二、三、四、五届沈阳分社主任委员。1984年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员会在沈阳成立,陈恩凤担任九三学社辽宁省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恩凤始终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作为九三学社的优秀代表,他以爱国、民主、科学为旗帜,躬身耕耘科学与教育的广阔田地,以满腔的赤诚书写着一个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毕生的伟大追求。

先生伟业,高山仰止,风范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