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5个、4.4个和2.5个百分点——”。这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的计划报告中出现的一组数字。这些数字透露出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2007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成为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中贡献最大的一项。
这组数字立刻引起了全国人大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侯义斌的关注。他认为,这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初见成效的重要信号,但同时也要对此谨慎看待。在物价高位运行的的背景下,这种变化仍有待观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的计划报告称,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消费与投资增速的差距缩小了2.2个百分点。“这组数字说明中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初见成效。”侯义斌说。消费、投资、出口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面临着消费不足、投资和出口增长过快的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经济更多地依靠消费来拉动一直是中国经济追求的目标。侯义斌认为,改变“消费弱、投资强”的经济增长格局,最终要落实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来。近年来,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努力扩大服务业的比重,有些地方服务业在三个产业中占比已经超过50%。
早在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说明时曾提出,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中国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这是经济发展的方向,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还是从中国当前需要看,这种趋势都会维持下去。”侯义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