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王秀荣:面对余震 她镇定自若


九三学社社员王秀荣身为唐山市人民医院大内科护士长,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特别是当四川发生地震灾害时,她积极主动要求赴四川抗震救灾。

那时她的婆婆正在生病住院,她舍小家顾大家,毅然奔赴四川。作为唐山人,她亲历过32年前那场大地震,只一瞬间,让她一下子失去了住在一起的五位亲人——父亲,姥姥,小妹,小姑姑和小表妹,距她家20里外的大伯家也失去了伯母和小妹。当她被从废墟中扒出来后,看到所有的房屋变成了瓦砾,马路两边摆满了尸体,震后的惨烈景象让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她难以接受,更让她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此,她对灾区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觉得去救助四川灾区的伤病员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5月14日,在唐山市卫生局郝庆恩副局长及市人民医院院长胡万宁的带领下,医疗队乘飞机到达成都。在当地主管部门的安排下,人民医院医疗队来到成都市新都区第47医院。大家不顾旅途疲劳及环境不适,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救治伤员。

王秀荣和护士吕婕、骨科主任李长江、医生姜小华被分到骨科病房。当即对住在骨科的200多名伤员逐一查看,作到心中有数,尽最大可能保持伤员最好状态。因伤员较多,床位不够用,病人都住在地铺上。每天为病人输液都是蹲或跪在地上,每天都工作10多个小时,汗水顺着她们的脸颊流下来,湿透了圣洁的白大褂。

王秀荣身在灾区,情系灾民,因走得匆忙,未来得及为灾区捐款,她特意给爱人打来电话,嘱咐爱人到红十字会代表她捐款1000元。突发的灾难不仅给灾区人民造成身体的伤害,更造成了他们心理的创伤。所以王秀荣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尽力与伤员交流,为他们做心理治疗。尽管语言的障碍给她与伤员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但通过努力,特别是灾民们得知她们是从唐山来的医疗队时,都显得非常亲切。王秀荣和她的姐妹们将人民医院的人性化服务带给了灾区人民,她们热情、真诚、耐心、周到、精准、科学的服务得到了伤员的充分信任和认可,大家有什么事都愿意找她们。当地群众对她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谢谢你们了”。

当6.4级余震“光临”手术室的时候,剧烈晃动的无影灯和被震倒的酒精瓶,让两位没有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80后”护士心里感到非常紧张,王秀荣一边镇定地继续工作一边安慰两位小妹妹,告诉她们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快,掩护好伤员,别让他再次被砸伤!”“别慌,一定要扶住吊瓶!”她一边叮嘱着护士,一边又去安慰伤员:“别怕,我们就在你身边!不会离开半步!”在当地人都纷纷逃离的情况下,王秀荣和医疗队员们就这样镇定自若地为伤员做着手术,丝毫没有受到余震的影响。

在成都新都区第47医院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王秀荣护士长又被临时抽调到新都区人民医院骨一科,她毫不畏惧地巡视在已经被余震震裂的病房里,她没有恐惧,因为她心中有爱,她要把白衣天使的博爱情怀洒满灾民的心间,让他们感觉到中国大家庭的温暖,为他们鼓起生存的勇气,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一次,她在巡视病房时,看到角落里住着一位左腿被砸成粉碎性骨折的小女孩,孩子只有8岁,表情冷漠地卷曲在病床上,俊俏的小脸被刮得全是伤痕,原本瘦弱的孩子在经历过这场大灾难后,更显得瘦小。据她的父母说她本是一个爱说爱笑的孩子,经过这次灾难后,只是以简单地语言回应父母的问题,已经9天没有好好说话了。她的父母担心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永远的创伤。

王秀荣护士长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她不能让地震的阴影留在一个8岁孩子的心里,影响她将来的生活学习。她俯下身来抚摸着孩子的头,亲切地问侯她,陪她看漫画书,为她唱儿歌,为她讲笑话,并给她买了一些营养品,还不停地鼓励她一定要配合医生叔叔、护士阿姨的治疗,尽快地康复起来,将来和别的小朋友一样,背着书包上学堂。孩子的眼睛突然明亮了起来,拉着她的手笑着对护士长说:“阿姨,我真的还可以上学吗?”简单的几个字,让大家都兴奋起来,这可是孩子震后第一次开口说话啊!她的父母不停地感激着王秀荣,是她用爱感动了孩子,为她解开了心结。

王秀荣不仅对灾区伤员照顾得细心周到,而且对医疗队员同样体贴入微。人民医院赴川救护队里有十多位男同志,由于天气潮湿,工作忙累,他们好几天都没有换洗衣服了。细心的王秀荣护士长带领护士吕婕主动提出要为大家洗衣服。可大家知道,她们每天工作也很累,不想再给她们添麻烦,护士长就利用晚饭后的空闲时间,到他们的房里去搜,将找到的衣服清洗、晒干、叠好,再“完璧归赵”。

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同胞之间血浓于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通过王秀荣和她的战友们的努力,救治了一个又一个病人,挽救一个又一个家庭。在灾区,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灾区人民:有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关怀,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援助,有解放军和来自全国各地医疗队的忘我救助和灾区人民发愤图强的共同努力,相信很快就会在地震灾区重新建起更加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