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成员、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黄鸿翔说,我国耕地不仅人均数量少,而且质量偏低。如我国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足欧洲同类土壤的一半,基础地力产量只占5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约20个百分点,存在营养元素含量偏低或不平衡、盐碱、水土流失、耕层浅薄、渍涝、干旱缺水、过酸或过碱、重金属污染等问题的耕地均占有较大面积。耕地数量少难以增加,耕地质量低却可以提高,所以,应该把耕地质量建设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措施。
但是,目前我国在耕地质量建设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耕地质量问题重视不够,投入极少,所以我们现在基本上还是依靠当年农业学大寨时建立的农田基本设施。近年虽然开始重视,但大多是分散于各部门的一些单项措施,缺乏在长远规划指导下的大规模和综合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耕地质量建设工作面广量大,综合性强,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任何一个部门的单项措施都很难取得完满效果。如水利部分管的农田基本建设通常只是单纯的农田水利建设,而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的农田基本建设则应该包括提高土壤肥力、排除障碍因素、提高抗灾能力和改善环境条件4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建议:
1、明确耕地质量建设的主管部门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分工。改变多头管理、力量分散的弊病。可以考虑在农业部设立耕地质量管理司,并把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有关耕地质量建设的职能划归农业部统一管理。如果难以做到,有关耕地质量建设的国家项目应该由发改委牵头组织实施。
2、制订耕地质量建设规划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目标是在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高峰时至少应该建设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在规划基础上分年度立项,加大投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该是综合性的,所以应该把各有关部门实施的相关项目统一组织于其中,如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国土资源部的国土整治工程、农业部的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与沃土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区域以中东部粮食主产区为主,也应包括中西部的耕地退化严重或环境条件恶劣、粮食严重短缺的区域,如半农半牧区、内陆灌溉农区、黄土高原及西南岩溶地区。
3、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有关基础工作。一是开展我国耕地质量普查。现在距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已经30年,土壤质量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全面和准确地掌握耕地质量状况,有必要尽早开展一次全国耕地质量普查。二是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增加监测网点,调整网点布局,改善监测设施,保障监测经费,以全面系统地掌握耕地质量变化的动态趋势。
4、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的科技支撑。尽管已经开始重视耕地质量问题的科学研究,但是耕地质量建设的科技支撑仍然较为薄弱,应该在加强有关耕地质量建设方面的科研机构与人才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基本农田的数字国土系统,不同区域耕地地力培肥,污染、沙化、酸化等退化耕地修复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5、尽快启动耕地质量管理立法。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耕地质量保护法规,耕地质量保护存在责任主体不明晰,保护手段薄弱,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应尽快启动立法程序,加快立法进程,切实推进耕地质量依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