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植物细胞生物学家、我国细胞生物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原主委、兰州大学生物系原系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国锠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0月12日15时06分在兰州逝世,享年99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获悉郑国锠院士逝世后发去唁电表示沉痛哀悼,向其家属表示亲切慰问。
郑国锠院士1943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博物系,1951年被聘为兰州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细胞生物学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细胞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郑国锠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后历任九三学社甘肃省第二届委员会主委,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名誉主委,并先后当选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郑国锠先生不仅长期从事生物学教学工作,同时致力于细胞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并在国内高校首创细胞生物学专业。他提出的体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前期分离,后期形成双纺锤体,最后形成四个单倍体核的论点,被国际细胞学界公认为体细胞出现的染色体减数的机理之一。
1955年以来,郑国锠在对植物细胞融合和细胞工程的研究中首先肯定了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是自发的正常生理现象,并发现核液的运动和收缩蛋白与染色质穿壁运动有密切关系,而染色质穿壁运动后出现的染色体畸形又与核型的进化、多倍体的发生和B染色体的起源有关。
1980年,由他编撰的中国第一本《细胞生物学》教材出版,连续印刷近十万册,成为国内生物学教材中影响最大的教材之一。该教材和由他编写的《生物显微技术》一起,分别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一等奖,为中国生命科学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8年郑国锠院士又解答了国际上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即阐明了形成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所需酶出现的时间和部位,随后又提出了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生物发生的模式图。
郑国锠院士长期从事植物细胞融合和细胞工程的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1985和1986年连续两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1年获“中国细胞生物学协会-CST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