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吴学周雕像落成揭幕仪式在长春举行


 

为了纪念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六届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吴学周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弘扬他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建所60周年之际,于9月23日隆重举行吴学周雕像落成揭幕仪式。

中科院原副院长、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原所长王佛松院士,长春应化所原所长倪嘉缵院士共同为吴学周雕像揭幕。 揭幕仪式由中共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党委书记张洪杰主持。长春应化所所长王利祥在仪式上满怀深情回顾了吴学周的光辉业绩和科学精神。他说,直面国家战略要求和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神圣使命,构建改革创新,和谐奋进,“四个一流”现代化研究所的发展目标,更需要我们永远学习吴学周的科学思想、创新精神和崇高品质;永远学习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永远学习他伟大的奋斗和献身精神,为光大吴学周未竟的伟大事业和梦想,把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建设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所而努力奋斗!

吴学周的长子吴景阳代表家人发表讲话,对中科院应化所60周年所庆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应化所的领导和为创作雕像付出才智和辛勤劳动的艺术家及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他说,瞻仰到雕像倍感亲切、心情无比激动,当缅怀吴学周历经风雨为祖国科学事业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奉献一生的时候,也始终缅怀着许多老一辈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是他们共同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和应化所创立了光辉的业绩。

吴学周的雕像为半身像,青铜材质,像高1.95米,基座高1.5米,取吴学周50-60岁时的肖像。面部慈祥,凝视着长春应化所实验主楼,既表现吴学周对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中科院应化所的殷殷之情,又寓意着一代科学宗师对中国未来的无限希望。

吴学周(1902年9月20日—1983年10月31日),出生于江西萍乡。物理化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吴学周自幼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他父亲对他启蒙影响很大。1916年,吴学周考入萍乡县立中学, 1920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即现南京大学),学习化学,1924留在化学系任助教。 1928年,吴学周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31年获博士学位。1933年夏,吴学周回国担任中央研究院化学所的专任研究员。“七七事变”后,中央研究院化学所迁往昆明。吴学周随所搬迁,辗转万里,千辛万苦保存好图书和仪器。鉴于在迁所过程中表现出的组织管理才能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委任他为代理所长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化学所迁回上海,吴学周担任该所代所长,兼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医学院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学周任中科院化学所所长。1950年,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电邀吴学周来京,请他与严济慈、武衡等一起去东北组建科学院东北分院,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的30多名科技人员在吴学周带领下来到长春,于1954年与长春综合研究所合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他被任命为所长。吴学周自1939年开始,曾10次被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或常务理事,并担任过该会物理化学委员会主任委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年被任命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化工专业组副组长,1978年由国家科委聘为化学组成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又当选为吉林省科协主席、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主编,《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和《应化集刊》等出版物的主编。对发展祖国科学、繁荣学术做了许多组织领导工作。吴学周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九三学社长春市委主委,并于1956至1983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他曾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二、三、五、六届代表。

王佛松、徐如人、黄本立、等8位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部分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及部分在职科研和管理人员、研究生,吴学周先生的亲属等共200多人参加揭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