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王键:关于进行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键教授反映,物流业是我国十大调整和振兴产业之一,对其它行业的发展具有必不可少的支撑作用。据统计,“十一五”期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446.9万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8倍,年均增长21.1%。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形成了巨大需求,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

截止2010年底,已有410所大学、824所高职院校和2000多所中职学校开设物流专业,形成了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分层次物流教育体系,接受物流教育的在校生突破100万人。但是需求仍然远远大于供给。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每年需新增就业人员130万人,85%是一线操作技能岗位,可目前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年毕业人数只有40万人。而且,在物流企业有将近2500万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5%,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3.6%,远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物流行业的人员结构已很难跟上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

1、物流专业布局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在极大多数办有物流专业的本专科院校、中职学校仅有物流管理专业,而一些现代物流行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却找不到合适人选,如物流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物流工程机械;一些一线物流职业工作岗位少有职业学院培养或严重不足,如叉车工、吊车工、特种运输车辆司机、条码专员等。而且在现有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物流类专业分别散落在不同的专业大类,比如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属于电子信息大类、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制造大类,物流管理专业属于财经大类。

2、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渠道不畅

一是物流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专升本”渠道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较难,致使学生难有继续深造的机会;二是专业布局问题导致职业高中学生想学物流只能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三是进入物流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的学生普遍高考分数较低,培养高端职业教育人才的目标较难实现。

3、广大民众对现代物流的理解不够到位

广大民众对现代物流的理解和认识有限,认为物流从业人员就是搬运工、快递员、货车驾驶员;政府和高校对现代物流的宣传力度也不够。这样直接导致填报物流职业教育专业的人数偏少,人才的可塑性不强,不便面向物流行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4、企业在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足

国家出台了一些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如实习保险制度、税费补贴试点,但实施的范围和具体措施仍显不足。比如针对接收物流职业教育的学生实习的企业兑现税费补贴的实施细则尚还没有。物流企业仍然忙于业务而无暇顾及人才培养,寄希望于职业院校直接培养“零距离”上岗人才,较少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环节。

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作为行业职业教育改革的试点对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支撑其它行业快速稳健发展,提供职业人才保障具有现实意义,为此,建议从整体目标上立足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先行在物流职业教育试点,建立起“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

具体建议对现代物流职业教育进行“3个试点”,即“试点一个行业专业布局”、“试点一定区域范围”、“试点一所物流职业学院”。

1、试点一个行业专业布局

可考虑试行将物流职业教育专业单设专业类别,可根据物流行业需求有选择地在专业类别下设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园区金融管理等专业;支持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开办物流管理以外的其它物流类专业。

2、试点一定区域范围

可试点一定区域范围,比如可选定一个省为构建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的试点省份,建议以职业教育基础较好,物流职业教育探索较前的湖南省作为试点。在该试点区域范围密集加大对现代物流的宣传力度,开展现代物流的科普工作。在该试点区域范围出台和落实企业接收物流专业顶岗实习补贴政策,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直接开办物流职业教育,鼓励和扶持企业进入物流职业院校进入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物流师进校园、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活动,试点参照实施“双元制”教育。

3、试点一所物流职业学院

建议以一所具有良好基础的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试点,构建中高职紧密衔接、专本科渠道畅通的现代物流职业教育“立交桥”,试点开办物流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并探索物流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实现不同层次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和及时调整机制。通过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广到其它行业和其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