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孙丰源: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的投入逐年增加,社区医疗机构的基础条件相继得到改善。基本上形成了城市内大型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一般综合性医院以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会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机构体系。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立至关重要,可以方便群众就医,优化提升了城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使患者就医的选择更加趋于合理,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而且经过社区医疗的初步分诊,患者去大医院的针对性更强,避免了就医不必要的周折和往返。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副主委、天津市眼科医院副院长孙丰源说,随着社区医疗工作的不断推进,社区卫生的需求与服务模式、服务与管理体制间的矛盾开始制约社区卫生工作的开展。一是医疗设施老化或不足,难以适应诊疗需求。社区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不足,原有的设备严重老化,检查手段受限、准确性降低。由于人员、设备条件限制和社区医院服务不到位,致使就医人群大量流向三级医院,增加了三级医院的负荷和有限资源的占用。二是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参差不齐,有些地方政府将经费转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受利益驱使,仅注意于医疗收入,“六位一体”的服务职能多数流于形式,造成群众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产生偏见和不信任。三是医保政策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表现不同步。尽管医保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在药品和诊疗方面的费用只略低于大型医疗机构,又由于医疗质量及服务等问题,因此目前的医保政策还不能起到就医的导向作用,仍然存在大医院挤、小医院空的现象。四是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具有全科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数量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梯队建设没有形成;医、护、技、药人员比例失调,护理人员数量和层次达不到要求;医生普遍存在未经过规范的全科医师培训阶段,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影响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由于医疗条件、收入等问题,影响了社区医生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吸引人才留在社区医疗机构服务。五是“双向转诊”难以形成机制。首先,担负首诊的一级医院由于条件有限,很容易转出患者,而三级医院的诊疗标准又以患者的康复为依据,同时患者对转回一级医院康复也没有信心,社区医疗机构的护理水平不高,很难再把患者转回,不能实现“双向转诊”的目的。

孙丰源就此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1.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发展规划,服务站点由政府出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制定比例实行全额划拨,确保社区卫生医疗设备的添置和更新,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待遇到位,从根本上杜绝社区卫生服务的趋利行为,使社区卫生的诊疗能力有所提高,医务人员能安心工作,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环境以吸引更多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要全额上缴,彻底切断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业务收入、药品收入、科室利益挂钩的关系,从根本上扭转以创收为导向的工作模式。二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统一配送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基本药品由政府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实现药品在社区低价位或零利润销售,增强社区医疗服务的吸引力。三是实现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1.建立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诊制,强化社区医疗机构的职能作用,引导就医者到社区医院进行初诊,社区医院根据病情决定就患者是留在社区还是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诊疗,同时医保辅以政策支持。2.建立医疗服务体系的“双向转诊”制度,急、危、险、重和疑难病症患者要到三级医院诊疗,慢性病随访和康复回到社区,合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四是制定有利于社区医疗服务的医保政策。医保要制定社区医疗服务低于大型医疗机构的自付标准,如门槛费要低于大型医院50%或免收门槛费,药品自付比例要适当降低;医保费用的支付方式要从“后付”制变为“预付”制等,通过医保政策的调控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实惠。五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建设。各级政府要对本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队伍建设制定中、长期规划,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建立全科医师培训和资助制度,制定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奖励制度或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