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国家建立了基本药物目录制度,通过药品招标采购和价格管制政策,并已先后27次降低药物价格。但是,药品招标采购和20多道“降价令”不仅没有撼动看病难、看病贵,一些廉价药品反而逐渐从市场上“蒸发”。据一项对国内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调查,医院廉价药缺口高达342种,其中130种在10元以下,5元以下的药品占了69%。由于廉价药大量淡出市场,一些患者只能望病兴叹,甚至变得孤立无助。例如,去年9月,全国多个地区爆发鱼精蛋白短缺,许多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被迫“停滞”;12月,乙型血友病患者的“救命药”凝血酶原复合物爆发严重紧缺,一药难求。
廉价药“濒危”,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在于市场失灵。由于需求规模和价格弹性等因素,某些药品无法自发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调节,特别是某些廉价药品价格长期保持不变,而原材料、人工成本等成本却不断飞涨,倒逼一些厂家因为利润降低或是停止生产,或是重新包装改换名称,改头换面后提价重新上市。以此前轰动全国的鱼精蛋白短缺危机为例,鱼精蛋白是从鱼类新鲜成熟精子中提取的一种碱性蛋白质的硫酸盐,生产工艺并不复杂。一盒5支装的鱼精蛋白注射液售价也就十多元,一位病患手术需要使用4~8只,最高花费不足20元。由于其利润空间太小,许多具有鱼精蛋白生产许可的企业不愿意生产,由此造成了全国性的短缺。
另一方面在于药品管理制度缺乏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现有体制下,发改委、卫生部、药监局、工信部四个部委分别负责药品定价,国家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使用,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方面的质量管理监督,国家医药储备管理等,没有部委能统筹全局,药品生产缺乏产业政策引导、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常常是一种药物严重短缺,各医疗机构反应强烈,政府部门才出面组织生产,接到行政命令的厂家应急生产一批交差,过后短缺依然如故。
廉价药“短缺”,究其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医药不分的体制,使得药品收入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许多医院,或者因为廉价药物的短缺,或者为了追求高利润,宁愿更多地选择同类型的高价药品或者有利可图的药品,因此虽然药价一降再降,但患者支出的药费却并未见减少。
廉价药对我们这样一个低收入群体所占比例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更何况很多短缺的廉价药属于临床必需且无替代的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出现短缺,不但会延误病人救治,更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为此,建议采取果断措施,尽快解决廉价药“短缺”问题。
1.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建议由卫生部、发改委、药监局和工信部等成立协调工作组,对目前经常紧缺的临床必需用药进行调查研究,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加大产业政策引导力度、灵活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药品招标方法,建立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市场供应。
2.建立廉价特效药品储备制度。对于一些临床必需的廉价特效药品,建议由政府指定药厂生产,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厂家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保障合理利润,调动生产积极性,保证廉价特效药品的稳定供应。
3.进一步推进医药分离。在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医疗队伍的积极性,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大力度推进医药分离,最大限度压缩药品流通环节,切断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4.普及廉价药的推广使用。开展廉价药品的宣传,促进社会对廉价药品的了解和认同,为廉价药使用打开绿色通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