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著名作家王宏甲做客九三学社“文化系列讲座”


 

2012年10月25日下午,著名作家王宏甲先生做客九三学社中央,以《中国需要新教育》为题,主讲了九三学社“文化系列讲座”第三讲。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丛斌出席讲座。讲座由九三学社中央社会服务部副部长王金茹主持。

王宏甲提出,所谓新教育就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生重大转型,建立在新经济基础上的教育。他认为,每当人类生产力发生革命性进步,引起经济社会重大转型时,教育就一定会发生重大转型,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教育发展莫不遵循此规律。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重大教育转型:第一次是以孔子开立私塾为代表的“春秋时期的教育嬗变”;第二次是以西学东渐、科举废除为标志的“大清帝国教育转轨”;第三次就是当今计算机应用环境下的教育变革。王宏甲指出,在这样一个重大教育转型期,我们已经不能把教育放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序列中来看待教育。教育变革是决定上述各领域更新发展重中之重的变革。

王宏甲认为教育有三大基本任务:一是“对人本身的素质建设。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意识、高尚人格,创造性思维,正确的权力观和义务观”;二是“培养人认识自然和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能力”;三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能力”。素质教育并不是游离于课本知识体系和技能之外的教育,也不只是关于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熏陶,素质教育是贯穿在教育三大基本任务之中所应该获得的综合素质。他强调,“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而要启迪良知,使人具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从而“塑造一个最终能融入社会,对社会有用,能解决自己问题的有独立人格的人。”

王宏甲对“应试教育以考试对人淘汰选拔,通过成绩高低划分学生的优劣,人为制造了差生”的现象深恶痛绝。他说,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教师最优秀的品德是爱差生”。他以实例说明,那些缺乏关怀和关爱的“差生”成为“四无青年”(即无学可上,无业可就,无人尊重,无人关爱)后走向社会,他们的弱势比残疾人还弱,且逐渐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他指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他呼吁,我们迫切需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教育。

王宏甲以新教育理念谋篇中国教育改革,提出必须要创建“信息时代新教育”的概念。他认为,当今课程改革就是第三次重大教育转型的突破口和发轫工程,并提出创建新教育新课程的三大要素即培训新教师、引入新资源、创建新制度。他指出,突破应试教育瓶颈,从制度层面进行,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变革评价制度,不可能孤立地在变革考试中做文章,仍然需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创建与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相适应的综合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选拔至上”的功能,使之在学生成长的全程中充分体现出“造就为重”的功能。他说,如此重大的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事,它应该是一个国家工程,它需要“施于政府,通于天下,惯于人心”。

王宏甲还就有关问题回答了听众提问。社中央各专门委员会成员,部分在京社员,社中央机关人员共60余人聆听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