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从没见过像您这样的好医生”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翔


2011年4月,吕良臣——一个45岁的中年男性被家属急送到绍兴县中心医院。他突发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经气管插管、心脏胸外按压等治疗后患者心跳恢复,但很不稳定。值班医师赶紧找来了正在家中休息的大内科主任王翔。王翔判断患者心脏血管堵塞,应该马上介入手术进行血管开通。但患者病情危重,手术风险很大,随时可能死在手术台上。加之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很有可能造成很大的医疗纠纷。“老王,我看还是不要冒这个险了,我们尽力了就好。”同事们都劝王翔保守治疗较为稳当。王翔眉头紧皱,坚定地说“人命关天哪,再危险也要试一试,哪怕将来被病人家属‘批斗’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在他主刀手术下,血管开通了,凌晨2时病人转危为安。看着已经脱离危险的病人,王翔疲倦的脸上露出了笑意。

“这是我们医生经常要面对的抉择,生命永远是最宝贵的,医生的自我保护只能是第二位。”王翔毫不含糊。“在行医过程中,不可能100%顺利成功,也会有意外发生,肯定有病人和家属不理解,尽管自己也会感到委屈,但我始终认为,只要替病人着想,病人就会尊重你。”。出院时,吕良臣给王翔送来了锦旗,拉着他的手感激地说:“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王翔是九三学社绍兴市委委员。他1963年出生于浙江临海。1984年温州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后,一直在绍兴第四医院(后更名为绍兴县中心医院)工作。近30年来,他以精益求精的业务水准、高尚的医德医风,赢得了广大病患的尊敬。

绍兴县中心医院是一所县级基层医院,地处农村,交通十分不便。王翔刚来时,在院内的医疗队伍中,有本科学历的寥寥无几。但他一走上工作岗位,就立下了为基层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的决心。王翔积极吸取国内外医疗先进经验,在绍兴地区率先开展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术等,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疾病的抢救成功率,在心脏骤停的治疗上他亦学有专长。

2012年12月初的一天中午,王翔遇到农民工刘英怀,他胸痛,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左主干全闭,此病非常凶险,死亡率极高。王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决断立即急诊手术。手术过程中患者心跳反复停止,电除颤10余次,经过血管内血栓抽吸,尽管血流再通,但患者心跳无力,仍反复心跳停止。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胸外按压等抢救,刘英怀心跳逐渐恢复,趋于平稳。10多天后,他的两个孩子来接爸爸出院了,父子3人泪光闪闪,反复对王翔念叨“您救了我(爸)的命,也救了我们全家。”

王翔工作责任心强,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同事有事有病不能值班,他就主动顶替;患者有困难,他总是尽量帮助解决。他眼睛里看的是病 心里装的是人。

一天下午6点多钟,早过了下班时间,王翔还守候在内科病房的一位心肌梗塞的重危病人床旁,整个下午都没离开过一步。经过抢救,病人的病情已渐趋稳定,但他还是不放心。在值班医生的多次催促下,王翔才不情愿地离去。回到家吃了些剩菜冷饭,顾不上洗漱脱衣便躺倒在床上。妻子给他掖好被子,关上灯,蹑手蹑脚地走了出去。这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急诊室又来了一位心跳骤停的病人,要他立即赶到。王翔迅速起床,小跑着向医院奔去。等到抢救结束,再次回到家时,已是后半夜了。为了患者,他常常在通宵抢救病人后的第二天又坚持工作。

一次,一位叫俞美珍的老年妇女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晕厥、抽搐,早上5时突然病情恶化,生命垂危。值班医师想到了食道调搏术。王翔接到电话后急速赶到医院,投入抢救,先为病人安装了临时起搏器,使病人转危为安,后又成功为病人安装了永久型心脏起搏器。完成抢救时,已是晚上9时半了。看着已经脱离危险的病人,他的心终于放下了。

临床上常常会遇到一些病情较重、生活难以自理的患者,他总是耐心地为其检查,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还常常不顾脏和臭,帮助做一些护理工作,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有的病人大便拉不出来,很痛苦,灌肠也不能解决问题。他就会直接帮他抠出来。这么多年了,做多了也习惯了,不会觉得什么是脏。

每天除了坚持亲自查房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会诊病人等着他。王翔有相当知名度,每天有许多从远道慕名赶来要求看病的患者,他总是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一天下来,常常是疲惫至极。他从不叫苦,一年下来,他加班的日子不计其数。他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把他们当成兄弟姐妹,得到患者、家属的信赖好评。

有一次,王翔接诊了一个年逾八旬的老太太,通过细致的检查,诊断老人患有“冠心病”、“心房纤颤”、“全心衰”等多种疾病。根据病情,老人需要立即住院,可老人却面有难色。经过详细反复的询问,王翔得知老人的子女均在外地,身边缺乏亲人照顾,不愿也不敢住院。原来如此,这种情况王翔也见多了。“大妈,您别急。我和科室的其他人都是照顾您的,安心住下吧,就像家里一样。”在此后的20多天里,王翔带领科室的医护人员坚持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到饭点了,热气腾腾、根据老人口味选择的饭菜就会端到病床边,照顾着她吃饭;该起床了,扶着老人散步锻炼;在工作之余陪老人聊天,给她解闷。老人多次感动地拉着他的手说:“我活了80多岁,还没见过像您这样的好医生。”老人还多次要送红包给王翔,均被婉言谢绝。

近30年来王翔从不接受病人吃请,从不收受“红包”。有的实在推辞不掉,为了使病人安心住院,他总是偷偷地将赠送的“红包”缴至住院处作为病人的住院费,在手术以后,再将缴费单还给病人。

近年来,许多负面信息给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蒙上了阴影,社会上声讨医患关系的呼声此起彼伏。也许,王翔的故事会给“医者仁心”这一古训以新的注解,让人思绪久久。(戴红 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