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说,今年7月,我率九三学社中央调研组赴内蒙古自治区就边疆民族牧区生态建设问题考察。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牧区生态环境依然不容乐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逐渐突出。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近年来,随着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硅石、石灰石、锗等矿产资源不断探明,内蒙古草原掀起了资源开发热。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日益突出,仅煤炭开采就占用了大量草原,如呼伦贝尔伊敏河露天煤矿2009年规划面积就超过20万亩。工业污染、与草争水现象越来越严重。内蒙古乌拉盖河流域上游有数十家工业企业,其中仅一家尿素生产企业每年就耗水3000万吨,整个流域水资源被这些企业消耗殆尽;由于缺水,位于下游的乌拉盖湿地已干涸,乌珠穆沁草原也面临干涸的威胁。
二、草原生态保护形势严峻。由于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气候变化影响加剧、保护动力不足和人为活动加大等诸多因素,草原生态系统仍然面临很大危机,生态环境恶化、草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近40年来,内蒙古草原产草量平均下降30%-50%,部分地区几乎丧失产草能力;自然灾害发生面积日益扩大、频率逐渐提高,干旱发生频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干旱面积以每年超过70万公顷的速度增长;草原鼠害较为严重,危害面积近1亿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超过4000万亩;沙化土地遍布全区12个盟市的90个旗县,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沙尘源地,严重影响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三、政策法规不落实。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政策法规。但由于多个部门难以协调、部分政策法规缺乏操作性、项目规划不完善等原因,草原保护建设的政策法规难以落实。《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涉及九大工程,目前除退牧还草、沙化草原治理、西南岩溶地区草原治理、游牧民定居工程外,其他五大工程基本没有启动;已启动的退牧还草工程也仅在179个县旗实施,占全国264个牧区半牧区县旗的67.8%;一些禁牧休牧区将牲畜转移到非工程区,导致新的草畜失衡,禁牧休牧难以有效落实。
我国70%以上的草原集中在内蒙、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边疆或少数民族地区,保护好草原这个边疆民族地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处理好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与当地群众的民生改善关系,有助于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安疆固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仅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具有重要的意义,更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鉴于草原生态系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维护边疆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生改善的极端重要性,建议将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纳入“十二五”规划,设立专项基金,出台专项政策,实施专项工程,加大投入,扩大保护与建设覆盖面,强化保护力度,以切实扭转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
二、建立草原长效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草原长效生态补偿制度,是统筹解决草原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矛盾的核心。一是在中央财政设立草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科目,建立稳定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基金,通过中央财政拨款、发行生态公益彩票、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基金。三是改革资源税,将更多的资源税留给地方用于生态恢复和保护。四是逐步实行碳汇交易,通过横向转移支付解决部分补偿资金。
三、完善草原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草原保护法律法规,强化执行力度。尽快制定《草原保护条例》。二是建立多部门协调的草原保护建设机制,全面实施《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抓紧启动尚未实施的其他5项重大工程。三是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保护的政绩考核制度。在牧区实行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主的政绩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