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社中央机关举办第十三期理论研究沙龙暨第二十二期青风沙龙


1月25日上午,社中央机关理论研究课题组于机关601会议室举办第十三期理论研究沙龙,暨青风沙龙第二十二期。社中央研究室主任岳庆平、宣传部副巡视员戴红出席。

 社中央研究室马树林以《自由:价值观与秩序观》为题,对“自由”展开探讨。他谈到,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包括了“自由”,“自由”首次在政治报告中出现,这是思想和理论的一个巨大进步。作为价值观的“自由”,必将贯穿于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之中,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之中。从外在自由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将完善民主法治秩序,也就是自由秩序,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地方自治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秩序,中国正在从一个管理的时代走向一个治理的时代。从内在自由的角度看,自由是“自主地建构自己的存在”,中华文化需要自由人格、民主人格、和谐人格,文化的变迁和复兴是一个更加缓慢和艰难的过程。

评论人李博闻认为,不可能有单纯的自由,自由必须与平等、权利等相互依托,必须把体制建设好。评论人於亮认为,目前我国“身份社会”的遗迹仍然很重,民族复兴需要在文化中产生新的东西,儒家文化过分追求道德修养、必然失败。评论人夏德美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督教神学、孔子、佛教的自由观,认为必须对传统文化具有足够的信心,这是中国文明复兴的基础。其他参会人员也对有关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并进行了热烈争论。

岳庆平在评论时指出,从价值观与秩序观的角度谈论自由很有必要也非常重要。“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组成部分进入中共十八大报告,确实是思想和理论的一个进步。也说明对社会上长期争论不休的“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尽管还可继续热烈地争论下去,但一定不可再像某些人过去那样一味简单地批判和否定。马树林同志近年来坚守“立足长远、舍却浮华、锐意创新、不求完美”的理念,在民主、秩序、自由、价值观等方面颇有创见。我这里想请教树林同志的是:你曾创新地提出“元民主”、“元秩序”的概念,是否也可提出“元自由”、“元价值观”?我还想试着回答你最后提出的问题:中国文化转型需要10年、50年还是100年?如果换个角度认真回顾10年、50年、100年以前至今的中国文化转型历史,我确实感到中国文化转型困难重重,任重道远,即使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中国文化成功转型也至少需要50年或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