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化处镇张家寨村,距镇政府驻地2.3公里,距县城19公里,含白坟、张家寨、院塘、米聋4个自然村寨,3个村民组,辖区面积为3.2平方公里,总户数469户,人口1830人,居住有汉、布依族等。耕地面积1010亩,其中田494亩,地516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6亩。
张家村为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干湿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的特点。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境内平均湿度70%。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主要农产品是茶叶、水稻、玉米、油菜籽等。全村现有茶叶种植面积490亩,养殖业以猪、牛等大牲畜和鸡、鸭、鹅为主。
2010年,九三学社安顺市委调查了解到:该村基础设施较差,村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比较滞后,农民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文化生活单调。卫生室面积狭小,医疗设施不全。村容村貌脏、乱、差,通村公路和自然村之间的连村道路路面狭窄。公共设施缺乏。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发展规模较小。农村实用技术推广面较窄,科学种、养殖能力不均衡,科技兴农步伐缓慢。社会事业滞后,人居条件有待改善。
针对上述情况,九三学社安顺市委特邀请业内专家对该村项目可行性进行评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项目工作思路:一是种植经果林,主要是种植符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无子刺梨;二是针对农民科技知识缺乏的情况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并配发科技图书充实农家书屋;三是发挥当地盛产茶叶的优势,建高标准示范茶园并进行茶叶包装盒设计制作,提升产出茶的市场形象和经济价值。这一年,由于项目方案制定合理,张家寨村成为2010年九三学社多党合作新农村建设项目试验点之一。从此,张家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画卷开始掀开。
一、培训,农民致富的撞门锤
张家寨村历来有精工细作的种植习惯,因此,在该村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很受欢迎,但由于外出打工的男劳动力较多,所以前来参加培训的多为中青年妇女,据调查,高中文化程度的妇女仅占5%,初中文化程度的达75%,这为实用技术培训带来了难题,仅仅在课堂上用书面的方式给他们授课,取得的效果不甚理想,为了让他们能够掌握实用知识和技能,九三学社的专家采取了课堂和实地田间地头操作示范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经过2010、2011两年的培训,受训农民达1500人次。村民从种养殖水平有所提升,受训后的农民毫不怀疑科学种养殖是提高单产,增加经济效益的方法。培训,作为农民致富的撞门锤,在张家寨村敲响了。
二、科技示范,开启致富大门的金钥匙
为了能让村民真切感受到科学种植的每一过程,项目设计了示范种植无子刺梨和中药材桔梗,为节约他们的用地,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九三专家给他们设计了林药兼作的耕种模式,在无子刺梨地里套种桔梗,弥补刺梨挂果之前的经济利益。桔梗为当年种当年产生效益的好品种,它植株矮,不会与刺梨争阳光管护桔梗的同时,刺梨同样得到水肥。
2010年,在没有种植桔梗的时候,农民舍不得让地空着,就种了一些作物,有的种大蒜、有的种油菜,种大蒜的当年有1000元左右收入,种油菜的有600元左右收入,种大蒜的由于植株矮,没有影响刺梨苗生长,而种油菜的却因为油菜的植株浓密,高于刺梨苗,结果刺梨苗长势受到影响,比种蒜地块误了近一年的生长期。
2011年,有了实际感知的农民听从了安排,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收桔梗时,我们请市供销社的种植专家和九三学社的专家到地里进行了测产,开挖了1.5个平方面积的桔梗,经测算,亩产达1500斤,以保护价2.6元/斤算,亩产收入达3900元,纯收入达3000元左右,是种大蒜收入的3倍,种油菜收入的5倍。
2012年,有了实惠的农民不用动员,自己主动买种子种,还扩大了种植面积。
科技示范,让农民找到了开启致富大门的金钥匙。
三、互助,让自己的实力强大起来
为了让在科学种植方面已经入门的农户形成产业发展的态势,产生规模效益,九三市委引导他们成立了“燕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上刺梨苗缺货的情况下,自己建基地繁育,九三学社安顺市委安排九三专家每个环节手把手的指导,并给他们带去各种杀虫药和叶面喷施肥,还给合作社配了一台电动喷药、浇灌两用机。目前已成功育苗4万余株,预计在8-10月份卖苗后,仅此一项将产生效益10万余元。合作社还对入社的桔梗种植户统一购种、肥、药,降低社员的种植成本;对收购桔梗的客商签订保护性收购合同,保证农户经济利益。他们还信心满满的说,下一步将扩大种植面积,把张家寨村没有种茶叶的坡地都种上刺梨,张家寨将成为绿的世界,花的海洋,今年刺梨结果后,还要搞刺梨包装,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互助合作,让张家寨的农民开始雄起。
四、“PK”,叫我如何不想它
从2009年开始,为了让张家寨的农民感受到科学种养殖的成果,活跃村文化活动气氛,在每年的“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期间,九三学社安顺市委安排了“农产品PK评鉴活动”,让村里的农户把自己种养的农畜产品集中在一起,相同类别的分组比赛,参加“PK”的品种有:鸡、鸭、鹅、兔、白菜、萝卜、南瓜、土豆、红薯、大蒜、桔梗、生魔芋、花生、葵花、花花菜、雪莲果、玉米、水稻、小米等(每一个类评1、2、3等奖各一个)村委安排初评,每一类品种选出10名以内参加决赛;村委出具一个参加决赛的依据给村民。决赛时,通过九三学社专家的评鉴,每个品种评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入选前十名的发给纪念奖。九三专家还现场点评获奖物品,让农民区分清楚什么品种好,好在什么地方。每次活动都分别邀请中共安顺市委宣传部、安顺市政协、安顺市委统战部、安顺市科协、市妇联、普定县政协以及化处镇党委、政府等领导和安顺九三学社的农、畜方面的专家参加 ;给村民准备了现场发放的奖品,活动一般由当地著名节目主持人主持,邀请安顺艺术界的精英前来助兴,演员各展所长,现场观众每年都被表演的节目感染得开怀大笑,活动在农产品评鉴、演出、领导颁奖的交替过程中进行,每次活动都要发出价值万余元的奖品。
每年的PK赛,让村民感受到欢乐,充满成就感,轻松学会种养殖技术,了解优良品种评价标准,这种富有乡土气息、充满和谐气氛的活动,每年都牵动张家村农户的心,离PK赛还有一段日子的时候,有些村民会问?今年还PK吗?比那些品种?我们都准备好了!
农产品PK评鉴活动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殖的积极性,几年的实践下来,在张家寨,这是非常受村民欢迎的一件盛事。
五、参与,整合的力量彰显效益
九三学社中央多党合作新农村九三项目在张家村的实施,就像酒曲一样,效应放大了N多倍,政府一事一议工程进来了,涉农企业进来了,政府职能部门进来了,连本村农民都大胆的投入资金联合起来搞育苗实验。多党合作的初衷得到了实践的佐证。张家寨的面貌有了一些明显的改变。
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九三学社中央投入60万元资金在张家寨,其中:2010年实施:经果林300亩、科技图书500册、农民技术培训1000人次、建高标准茶园200亩、茶叶包装盒设计制作2000套,共计投入20万元;2011年实施:无籽刺梨种植100亩、中药材桔梗种植50亩、农民技术骨干培训20人、实用新技术培训300人次、高标准茶园培育200亩、茶叶新产品研发 1个品种、农产品PK评鉴活动1次、科普富民文化强村活动费(含资料印刷)2次 ,共计投入19万元。2012年设置的项目有:无籽刺梨种植管护100亩、无籽刺梨扦插苗扩繁1万株、农民实用就业培训20人、现代农业试验站建设一个、高标准茶园管护200亩、新产品研发2个品种(红茶、果酒)、农产品PK评鉴活动1次、科普富民文化强村活动费(含资料印刷)2次。共计投入20万元。
其他资金投入:经九三学社安顺市委协调,当地政府为张家村投入修路资金45万元,路灯安装3万元,九三省委投入3万余元,市水利局投入抗旱资金1万元,市计生局投入扶持资金5万元,市移民局投入帮扶资金12万元、经贸委投入水泥150吨折资8万元,爱德基金会投入机耕道修建资金4万余元,而扎根在张家村的涉农企业重华茶叶有限公司,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他们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投入100万元建育苗基地一个,投入50万元建高标准茶园200亩,投入8万元建山塘一个,投入3元建浇灌管网2000米,投入46万元建贡茶坡上下2个文化活动广场。
到目前为,项目资金投入后完成:经果林300亩、无子刺梨种植100亩、无子刺梨育苗1万株、桔梗种植50亩、高标准茶园建设及管护200亩、购买科技图书500册、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500人次、农民骨干培训60人、新产品研发成功无子刺梨芽茶1个品种、农产品PK评鉴活动2次、科普富民文化强村活动费(含资料印刷)4次、设计制作完成茶叶包装盒3500套。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燕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各1个。
其他资金投入后完成:安装村道路灯20盏、新建机耕道4.5公里、茶园内浇灌管道2000米、建2000立方米小山塘一座、建1200平方米古茶树博物园文化广场、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项目远程教育网络设备一套、无子刺梨扦插育苗3万株。资金投入总计340万元,张家寨在各方的努力下,由过去的泥泞烂路,黑灯瞎火到道路整洁,夜灯明亮;从入夜即眠到商议发展;由“朝夕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到互助合作;从一日三餐到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等等,悄然昭示农村面貌的新变化。当地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镇10%的增长速度达15%以上。
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当地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带动了农户走科学种养殖的道路,农民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愿望更加强烈,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奠定了张家寨乡村旅游的基础,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变,解决了部分张家寨村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户的收入。美好新农村画卷在张家寨村正逐步展开。(杨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