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俊:1958年出生,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工程经理部经理,探月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探月工程总体部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系主任。全国政协常委】
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只知道注视脚下土地的民族,抬头仰望天空,那广袤苍穹和浩瀚星空始终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眼神。
观测宇宙,寄托着中国人矢志赶超的梦想,承载着中国人自主创新的冲动——蒸汽机上路时,她还在沉睡;飞机升空时,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刚刚竣工;阿波罗登月之际我们的第一颗卫星还在艰苦研制当中……
“星星在中国出现”
谈到我国天文观测水平,严俊不无自豪。
“研究宇宙天体的形成、运动和演化规律的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望远镜‘高瞻远瞩’的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天文学发展水平。经过几代天文学家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平近年来迅速提升,仅2008年就有3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建成、奠基,令国际同仁刮目相看。”
“星星在中国出现”——2008年8月15日,《科学》杂志以此为题,专门介绍我国自主研制的国际新一代太阳射电望远镜——射电频谱日像仪。
射电频谱日像仪安装在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明安图镇的国家天文台明安图天文基地,由40面4.5米口径天线和60面2米口径天线组成,分别组成分米波和厘米波两个射电综合孔径阵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太阳是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颗恒星,加强对太阳活动的起源、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未来活动预报的研究,直接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以国家天文台为代表的我国太阳物理研究,在部分领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严俊说,射电频谱日像仪投入观测后,将在世界范围首次实现在厘米、分米波段上同时实现以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频率分辨率观测太阳动力学过程,对于揭示太阳活动中的能量释放和粒子加速等基本物理过程、研究太阳活动对日地空间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将发挥重要作用。
FAST——世界最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
明安图天文基地奠基1个多月之后,国际天文学界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国。2008年10月16日,我国最大、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天文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落成。
严俊介绍,迄今为止,由成像巡天记录下来的数以百亿计的各类天体中,只有约万分之一进行过光谱观测。“LAMOST是我国大科学工程中既有国际领先的科学目标、又有独创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创新的典范之作,其新颖的构思和巧妙的设计,突破了世界上光学望远镜大视场不能同时兼备大口径的瓶颈,标志着我国天文观测设备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重大跨越。”严俊认为,“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发明400年来, LAMOST使中国第一次在望远镜类型上占有一席之地!”
精彩还在延续——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于2008年12月26日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洼地奠基。
拥有30个足球场接收面积的FAST,是世界上正在建造及计划建造的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它的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FAST 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7.2亿元,约在5年后建成使用。“届时,它将像美丽的黄果树瀑布那样,在宇宙大尺度物理学、物质深层次结构和规律、日地环境等研究方面给世人以惊喜。” 严俊说。
“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天文望远镜将安装到月球和卫星上,天文观测将从地基扩展到天基。”严俊告诉记者,“伴随着观测手段的提高和观测范围的扩大,我国的天文研究事业将水涨船高,创造新的辉煌。”
直率洒脱真性情
“我是在老师的批评中长大的。”谈起成长历程,严俊掩饰不住天性中的率真。“教科书一发下来,没有一两个星期,我就都看完了。上课不是看课外书,就是提问题刁难老师。”小学到中学,严俊印象最深的就是调皮捣蛋。
可对数理化的偏好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玩儿”着长大的严俊从小数学成绩就名列前茅。每次考试,不仅必答题很快做完,就连难度较大的附加题也都准确无误,难怪老师们对这个贪玩的学生喜爱有加。
记忆最深的就是77年高考,这个决定他一生命运的关键时刻。粗心的严俊居然没有看清题目把作文给忘了!而数学试卷他却拿到了满分。(当时高考还不看单项只记总分)
超常的逻辑思维使得严俊更加偏爱数学。他报考的专业是南京大学数学系,并且3个专业都是数学。当他被天文专业录取时,懊丧的他不知天文为何物,满脑子理想就是数学,甚至有一度想第二年重新考试。
除去个人天赋,严谨的家学影响也成就了这位数学天才。严俊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医生,父亲是大学数学教师。他的大伯父严志达院士,任教南开大学数学系。他的一个姐姐、二个哥哥也都是大学生。
1986年、1994年严峻分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年、1992年、1997年和1998年为紫金山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6年严俊出任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1999年5月至2001年4月兼任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副主任,2000年11月至2007年10月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2007年7月至今任国家天文台台长。
严俊当官不像官,平易、率真是员工们最深刻的印象。
“严台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即便有时我们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他都是很婉转的表达出来,不会斥责下属。待人宽厚:经常是笑眯眯的,偶尔与我们讲讲笑话。甚至有时他生气了,你都不一定会察觉到。”李久利副处长这样评价严台长。
严俊工作非常繁忙,只要不出差,周末在办公室遇见他的概率非常大。喜欢抽烟,但非常自觉,经常看见他开会的间隙在会场旁边的开水房狂吸。
“初次认识严台是在中秋晚会上。严台笑眯眯的拿一张百元钱给大家变魔术,整场晚会的气氛在严台的魔术带动下热烈起来。那次我意外的抽中一等奖,当严台笑容可掬的将一等奖(一辆折叠小自行车)颁给我时,我握着他的手,高兴的心快要蹦出来……”年轻的科研人员李楠兴奋地回忆往事。
严俊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爱笑。开会发言时沉着微笑,出席文艺活动时开心大笑,电梯偶遇时点头微笑。他的笑容总会将员工们和他距离拉得很近。
台里的年终总结会,严俊总是要给大家表演一段拿手节目--魔术。有时还会即兴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肢体表演。大家的笑声留在会场,而温暖却烙在了心里。
平易,其实是一面镜子,它往往能照出领导者的心胸。
厚积薄发 创新2020
严俊长期从事星际分子云和恒星形成研究工作,他观测发现了70余个新的赫比格-哈罗天体,占当时国际上已知总数的15%,其中30余个已独立获得国际正式编号。主持和承担过10余项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主持“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筹建工作;作为项目总指挥或副总指挥参与若干国防军工和航天项目的管理和协调工作;主持完成我国载人登月科学和工程目标论证以及我国深空探测科学目标论证工作。
1988年,严俊加入九三学社。“我入社是受了紫金山天文台老台长张钰哲先生的影响。他是国民党时期的天文台长,解放后周总理亲自任命,他一生追求民主科学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
严俊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6年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严俊获国防科工委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有功人员奖,2010年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6部委“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奖。2011年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严俊对有创造性的或有高技术难度世界领先水平的项目具有敏锐洞察力,并做出有前瞻性的决策。担任国家天文台台长以来,凝练力量、统筹规划,使国家天文台的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中科院创新工程中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实现了从B类研究所向A类研究所的跨越;被确定为首批整体择优进入“创新2020”的研究所。众多项目的启动向世人展示了国家天文台的骄人成绩,更加振奋了全台职工的士气。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扬帆起航的国家天文事业,正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面向世界科学前沿,为国防军工、航天事业发展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用创新证明实力,击碎偏见,让“未来全球空间开发合作离不开中国的参与”。(戴红 本文得到国家天文台陆烨、李久利、赵冰、李楠、郑菲菲等同志协助特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