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社员毕志夫打造中国首家发票博物馆


近日,由九三学社河北社员毕志夫先生提供藏品的中国发票博物馆在河北经贸大学开馆!两个月来,该馆已接待国内外参观者5000多人次,凤凰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中国教育在线等国内几十家新闻网站、媒体对该馆及馆藏发票作了报道。

图为开馆当天毕志夫先生为专家学者讲解发票。

据悉,中国发票博物馆为国内首家以中国发票史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展览了自清朝康熙年间至今不同时期的商事交易发票、税票、田房契约、财务账簿、商号印章等历史文物1000多件,

藏品的提供者毕志夫先生现为河北经贸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票博物馆研究员。多年来,为搜集这些珍贵的老发票,毕志夫先生跑遍了全国各地,花费了大量心血。毕志夫对收藏的爱好由来已久。据悉就连儿时上学用的书本、笔记也珍藏至今。他还保留着从1984年他参加第一次会议至今三十年间的所有代表会议证。在收藏老发票之前,他的收藏品已经很多,且已成规模,像照相机、收音机、老皮箱、文革遗物等藏品把家里摆得满满当当。

1998年,他开始担任河北省国税局税票中心主任一职,工作的缘故让他偶然接触到了老发票,从此跟发票结下不解之缘。由于工作需要,他开始了解发票的版式、应用功能、商业信息等,在这个岗位上,他知道了什么是商业发票,什么是剪贴发票,知道了现代发票的印制工艺流程、防伪措施以及一些与发票使用、管理相关的具体事项,并由此对发票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感。

1998年9月中旬,他和同事去南京出差,在南京朝天宫地摊广场,他看上了一个老乡票夹里一张红军时期的“借谷证”(红军借老百姓粮食后写给老百姓的借条),可老乡开口就要400元,这个价格对于当时月工资才500多元的他来说着实不是小数目,无奈只好忍痛放弃。回来的路上他实在惦念那张“借谷证”,于是又返回地摊市场决定400元买下。不料那位老乡竟不愿意卖了。“求票”心切的他留下400元钱拿起借谷证转身就走,老乡见状拦住了他,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广场管理人员进行了协调,这张宝贵的借谷证才成为他的收藏。

还有一年,他和省政协的同事去广州开会,期间空闲时间同事们去了风景秀美的肇庆,而他直接去了当地的旧货市场,他想去那儿碰碰运气淘些老发票回来。没想到他在那个旧货市场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他在旧货市场的废纸堆中不停地翻检搜淘各种老发票。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天他淘到了多张有重要信息的老发票。

淘回来的这些老发票,有的尘土满面,有的残破,有的折角,为了让这些“宝贝”重新焕发光彩,他戴上口罩,一张张地除尘、修理,用熨斗熨平,覆好塑料膜,放在收藏夹中。然后,拿着放大镜仔细研究票面上的信息。不论出差还是在家,他经常乐此不疲地工作到深夜。

晚上累了,他就躺在床上研究发票。为防止犯困后不小心压坏发票,他就在被子上铺一层白布单,把发票放在上面。这样就算不小心睡着了,发票也会裹进布单里而不会被压坏。

收藏老发票的15年,毕志夫的足迹越走越远:北京报国寺和潘家园,天津沈阳道,南京朝天宫,长沙清水塘,上海云洲,太原南宫等等旧货市场都留下他的身影。外出每到一地,他一定不会忘记打听旧货市场的准确地址,他甚至按图索骥,找到小贩的家里,从废纸堆里一张张地翻、拣、挑、看。

他说:“每一张发票都是我的孩子,我特别珍惜他们,每次发现了有价值的老发票,甚至晚上做梦都会笑出声来。”

在博物馆千余件藏品中,一种写有神秘数字的账册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它就是被称为“馆藏珍品”的“苏州码子”,它记载着从光绪、宣统到民国时期商号的账目明细。据毕志夫先生介绍,苏州码子是一种古老的记录数码,一般用于表示商品交易的数量和价格,出现在800多年前的宋朝,因流行于当时工商业十分发达的苏州而得名,民间称为暗码、肉码、草码、花码、商码,还可称杭州码和番仔码。据资料介绍,“苏州码子”在我国宋代著名数学家杨辉的《杨辉算法》一书中就已出现。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在国内商事活动中广泛应用,建国后在我国大陆己逐渐消失,但在港澳台和东南亚一些地区华人后裔还有人使用。

馆内两张并排摆放、分别印有“无愧我心”和“但求无愧我心”红色印章的发票也格外引人注目。据毕志夫先生介绍,两张发票分别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山西广灵和同治三年(1864年)河北蔚县完税户执照自封投柜。自封投柜始于顺治十六年,是一种透明纳税的办法,是税收征管的一次重大变革。当时,由于层层包税引发税户不满、造成官吏贪污腐败,遂由原来的税吏下乡直接征收,改为由州县衙门发布公告,乡间里甲催征纳税,纳税户亲赴税柜自封投税。自觉缴纳税款,反映了当时纳税户诚信纳税的良好道德意识。

一张开具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30日的“购买红绸子黄绸子做两幅六尺的国旗”的发票反映了开国大典前一天人们积极制作国旗迎接新中国成立的真实情景。“伪满州、蒙疆专题票”展区则反映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和蒙疆政府的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开具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的一些发票上印制的“多买一件国货,给国家保留一分元气!实行提倡国货,是救国强种唯一方法!”的标语则让人联想到当时国人为保护民族工业发展而发起的“抵制洋货”爱国运动。

一张张老发票,一件件藏品,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反映了清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税收、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史实,作为中国第一个发票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毕志夫先生对于中国发票博物馆的意义和未来有着无限憧憬,他说,通过发票这一载体,不但可以让大家了解中国发票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而且可以从中了解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诸多历史,从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他呼吁今日社会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切实保护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李文英)